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府兵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府兵制

分类:【传统文化】

西魏至唐代一种重要兵制。府兵原为对某将军府、都督府等统帅之兵通称。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大臣宇文泰扩充、整理乡兵,并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自大统八年(542)至十六年(550),逐步形成“籍民为兵”(兵属军府,另立户籍,不同于民户)之府兵制:6柱国大将军共领12大将军,下设24开府将军,统若干仪同将军;下统若干团,团有大都督;下有若干旅,旅有帅都督;下有若干队,队有都督。此时府兵已成专称,为有特别户籍、由柱国府属之兵。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府兵军士改称侍官,已不属柱国。隋代置12卫,各分左右,皆设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文帝开皇十年(590),军户始人民户。军府名称初定为骠骑府,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或设立与骠骑府平行之车骑府。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鹰击郎将副之。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领之。太宗贞观十年(636),更军府名为折冲府,府置折冲都尉1人及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为统率,另有长史、兵曹、别将、校尉等官。兵士300人为团,团有校尉;50人为队,队有正;10人为火,火有长。民年20为兵,60而免。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以远近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出征时临时任命主将,战事毕则将归于朝,兵散于府。自高宗时起,府兵之制渐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兵士亡匿甚众。至玄宗天宝间(742―756),府兵制仅存虚名。

施行于西魏、北周、隋、唐的兵役制度。府兵,初泛指某府(古代军事单位)之兵而言,西魏以后变为专称。此制始建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年),为宇文泰所建。由宇文泰所部十二军演变而来,兼有少数民族部落兵制和汉魏以来汉族征兵制与世兵制的特点。最初共二十四军,由六柱国分领,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府兵由各级将领统辖,另立军籍,有别于民户;除值勤、作战、训练之外,不负担其它徭役,家属随军聚居。兵源多来自鲜卑军户,也有部分汉族人。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为加强中央控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不属柱国,军士及家属居于城内军场之中,由场主管理;另外扩大府兵兵源,大量农户入军籍,府兵亦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值勤与征战时入军营,由军官统领。隋初时改名为骠骑府,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为正、副长官,有时也设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扬府,鹰扬郎将和鹰击郎将为正、副长官,各府分隶十二卫(朝廷禁军),军人称卫士,户籍改隶州县。唐初改称折冲府,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为正、副统帅;府兵平时务农,农闲训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要塞。唐高宗时起,分番更代不按时,负担过重,常有逃避兵役现象。唐玄宗时,府兵无力自备兵器、资粮,至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明令停止番上,府兵制名存实亡。

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一种兵制。西魏大统年间 (535―551) 由宇文泰创立。起源于鲜卑人的部落兵制。府兵制初创时,宇文泰采用鲜卑族八部之制,设立八位柱国大将军,为府兵的最高级将领,而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位住国大将军。六柱国下面又设十二位将军、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统领一军,长官称之为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每开府下有两仪同,仪同各领兵1000,共48000人。仪同将军下统大都督,大都督下统帅都督,帅都督下统都督。府兵充当中央宿卫军,除担任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宿卫外,还经常出征作战。府兵的士兵称为军人或军士,另立户籍,与民户不同,不负担国家赋役,称作 “军户”。北周武帝时,军士改称“侍官”,由皇帝亲自管辖,不属柱国,表示府兵直属于皇帝,以此加强对府兵的控制。隋朝初年,将府兵的基本单位军府改称骠骑府,其长官称骠骑将军,副长官称车骑将军。有时亦设与骠骑将军平行的车骑府,车骑将军为其长官。骠骑、车骑将军以下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文帝开皇十年(590)改革府兵制,将军士户籍改隶州县,编入民户; 军士可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同时,其仍保留军籍,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守卫宫禁(称为番上),或执行出征、戍守等任务。此后,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炀帝大业三年(607),将军府改称鹰扬府,其长官为鹰扬郎将,副长官为鹰击郎将,大都督改称校尉,帅都督改称旅帅,都督改称队正,且合置与分设并存。唐太宗贞观十年 (636),改军府名称为折冲府,其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各折冲府分别隶属于中央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隶属于皇帝; 每率设率1人,副率2人,隶属于太子。折冲府绝大多数分设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诸道,最多时达600余府,其意在于中央政府可以掌握重兵,控制四方。折冲府又分为上、中、下三府,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队伍编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百人为旅,旅设旅帅; 50人为队,队有队正; 10人为火,火有火长。府兵平时务农,农闲训练。服役期间,免除自身的租调,但征发时,需要自备兵器衣粮。战时临时命将统帅,事毕解甲归农。因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至高宗时,均田制逐渐废坏,征发轮换往往不按时,负担过重,再加以难于办装备,府兵多逃避兵役,府兵制逐渐废坏。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废弃府兵番上宿卫的制度,改募兵宿卫京师,称为长从宿卫。皆免征镇赋役,州县不得役使。 后来又更名为

骑。 开元二十五年(737),又募兵代替府兵戌边,长驻边关,称为长征兵或长征健儿。至天宝八年 (749),府兵制废止,府兵制完全被募兵制所替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