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府第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府第建筑分类:【地域文化】 潮州,作为我国古代人文荟萃的海滨邹鲁,唐宋以来,人才辈出,涌现过不少名宦巨卿、豪贤富户,因而留下了众多的豪华第宅。据统计,现存潮州市的驸马府、尚书府、儒林第、进士第、太卿第、兵马司、世将军第、状元先生第等列朝文臣武将的府宅近30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府第建筑应归属于民居的范畴,但由于该类建筑的营造,往往得根据居住者的官位名秩高低,依一定的程式规章,况其豪华繁复的格局又非一般民古所能比。所以,有些学者将其列为官式建筑,而有别于民居。 ① 潮州古府第建筑多以三落二天井、五开间为主体,规模大的建筑,则加二从厝、一后包。其正门为一大门,二个花巷门,共九开间,主座前落为凹肚门楼厅、进屏闪,两则各有二房。中落为中厅,系主人的会客厅,厅后有木板墙相隔,用于挂画,摆设床椅供宾主会谈,两则各有两个大房,皆头尾开房,隔成四个小房。后落中厅为内厅,称香火堂,并设小后库,两则各有两个大房,亦为头尾开门,必要时也可隔成四间,或作为主人作为内局的前厅后房 (卧房) 之用。天井两则,各有厅仔相连,其两头设通巷,通入从厝巷。府第大厝之前,往往辟有大阳埕。在阳埕之前,或建有反照厅,或建有照壁,或在两侧辟有“龙虎门”。后落至后包,也有较为宽敞的阳埕,作为栽植花木、放置盆景的小花园。总之,上述从厝和后包,以府第的主体建筑为中心,构成了一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在潮汕众多的府第建筑,较有特色的有许驸马府、黄尚书府,郭子奇府和丁日昌府等。黄尚书府,位于潮州市西平路北段,系明末礼部尚书黄锦的府第,建于崇祯年间。该府宅南北长约77.5米,正门朝东,门上原有 “花记楼”,系藏书楼,后因火灾遭毁。入正门沿外埕向西走,在右侧正中建有中门,系该府第的主体建筑。中门朝南,门前有石鼓一对,原与中门相对建一牌坊,正反两面分别书有 “累朝元老”和“三达尊”字样,系清王朝所赐建。正座为三进堂屋,东西各有火巷一条,正座后有包厝与东西火巷连成一体,构成类似四合院中纵向连接式的布局。这座素有“三达尊”之称的建筑,主要为灰、沙、砖石相间的木结构。室内梁柱木石相间,有圆有方,门窗、屋瓦以及装饰花纹等都呈明代建筑的特色。 郭子奇府,系潮州明代七贤之一、崇祯元年戊辰进士郭子奇的府第,位于揭阳市榕城东门莲花心,为官式府第四马拖车式建筑。这座明代建筑座北朝南,正门为仿宋大门框和木门簪,属三进厅,山牌用小灰砖错叠砌起,牌基后垫石条,整座均用木柱支架,屋面红瓦经历次修建已改用灰瓦,屋脊两端 (厝角头) 采用明代常见的三义炉。后花园及府前照壁亦已被改成现代建筑物。 丁日昌府,系清光绪年间福建巡抚兼船政总督丁日昌的府弟,建于光绪初年,位于揭阳榕城西马路居委区,即今人民大会堂。总面积达6100平方米,呈四直巷、三进厅两天井 (四马拖车式) 格局,建筑左右对称,边门系石框,大门担柱为八棱二字础,中厅及后厅均为三进间。大门外有石狮及旗插夹斗座,门内有麒麟照壁。明间主柱呈棱形,鼓座覆盆础,余皆方柱矮瓜座工字础。屋顶为七架梁,瓜形挂顶横架穿插板结构。梁架以实用严谨为主,装饰艺术简朴、不采用斗拱,显示晚清时期的建筑特色。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城内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始建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为潮州前八贤许申曾孙许珏所建。该府第建筑风格古朴大方,结构浑厚坚实,呈宋代宅第建筑的传统特点,是潮州市早期建筑物之一,被专家们誉为国内建筑艺术所罕见的府第建筑。 许驸马府系坐北朝南偏东8°,建筑面积约达1800平方米,面宽42米,进深47米。全宅由大厝身前堂、后室、挟辅前、后座的插山和隐伏于中座山墙外的围屋,以及后包院组成。该建筑大门居中,分三进,两侧为通达后包院的后包巷,巷头门兼作平时出入的小门。大门内有中门(即进屏门),皆为高门槛。两旁为塾房,反照厅,中座后柱设木质墙门将进深方向分隔为“前堂”、“后室”;前堂外天井空廊,后室内天井厢房; 前后两座两端挟辅低矮的插山; 中座两侧围以东西向的从厝、书斋、厅仔 (统称“围屋”)。立面屋顶中段高,两则插山低,正脊两端翘起,石质鳌尖伸出山墙外。垂脊头开嘴近于垂脊长的一半,正脊两端并未出现金木水火土诸厝头形式。屋面举折平缓,并与各进的中槽尺度相关,且步架大,用材硕大,出檐深远。虽为驸马府,大门却无抢鼓石,门扇用材构造独特,大门簪为木质圆形,门面简朴无饰,与临街面的前墙封闭、平整互为呼应。 1、大厝身前堂,其当中三开间与之“四点金”甚为接近,两侧因增加了反照厅和花厅而成为五开间。前堂以外天井为中心,反照厅天井和花厅天井均布于两翼而成拱卫之势。大门内前厅和中座正厅两侧亦均布四个小厅,两侧门户 (亦称内外子孙门),都由自身控制开关,既可独立成院,又可左右通向居中四点金厝心和山墙的插山、围屋。天井三面实墙封闭,幽静舒适,与中厅外天井呈主从呼应之势。首进大门为凹肚大门,门内位于后柱设一路格扇门内开六扇,当中两扇与大门对正并与大门同为高门槛,中门两侧的进屏边门设1尺高的石门槛。中门 (亦称“进屏门”)平时不大开启,行人从两侧边门进出,唯有当车马出入或官员往来时才开中门并取出活动的门槛使之行如平地。中厅为前堂主体,俗称“中堂”,净宽22.5尺,比前厅宽5.9尺,为筵宴宾客,举行礼仪的场所,亦为通往后室的主要通路。中间墙门也不常开启,而从两侧边门出入,旨在使前堂、后室互不能窥见且不影响过往交通,确保各种不同内容的活动同时进行,又不会互相干扰。 2.大厝身后室: 从凹字形墙门始,沿后廊下并绕厢房前廊至后室正厅,透过内天井,好似大门外的八字形照墙,使后室显得格外幽深。后室正厅净宽22.6尺,厅后有深达10尺的后库,厅内供奉许氏列祖列宗牌位,为许氏宗庙。前有东西厢房,经格仔(夹室),则达抢厅大房,即作为上辈人寝居之所的上房。后室为庙、寝合一,庙居中为尊为前,寝居旁为卑为后。厅无格扇门之设称为阳祠(俗称阔咀厅),即明堂之意。寝居一概安排在中轴线的中厅两侧,其中以东上房为最尊贵。由于周围多为似开似合、似有似无的木格扇板壁、门窗,使得内天井空间虽小却显得幽深开朗,正厅两根独立石柱好像两墩石坫,亦使后室大厅显得豁达、开朗。这种格局为明代府第建筑所无。 3.插山、围屋与后院。插山房挟辅于前后座两侧,与隐伏于中座的围屋和排列在后包的后院构成了 “门”字型格局,若移去与全宅无构造联系的围墙和后院,则呈“工”字型厝局,与沿用汉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布局大致相符 ① ,但与仅在前座两侧设插山的明代和不再有插山之设的清代府第建筑构成鲜明的对照。围屋以三道墙体分隔为二个院落,单开间的书斋可自开关门户,形成与反照厅和花厅一样的厝局。三者的天井同为三面实墙封闭,同为厅前左右门出入,厅门同为四扇之设,推测三者功能较为相近。后院仅有两旁狭长的后包巷,巷中又有井台。后院甚浅,埕前大厝身和后座插山形成几乎全封闭的后寮墙,其长达140尺。 大厝身屋面用大瓦,两旁插山、围屋和后院用小瓦,皆系陶质红瓦、红瓦岗。正脊做法简单,檐口滴水瓦厚达7分,瓦唇口为模印人字纹。屋面做法中高侧低,厝身和插山正脊两端翘起,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其上再以片瓦,脊砖垒砌向外翘起成鳌尖形。 屋架构造,后座屋顶为6柱13桁,中座为5柱11桁,下厝(前座)为4柱7桁。全宅屋架穿插以上除构件外所有空档均以竹编抹灰壁封实,面为白色,厚达1寸,与北方 “木骨泥壁” 的做法有着相同的渊源。全宅地埕无论石、砖铺砌规整厚重,前厅埕面为贝灰地,中后厅埕面为斜铺一尺见方红方砖,上房、大房埕面同为一尺见方红方砖但改为平铺; 插山、围屋、后包埕等概为贝灰面。宅内主墙体皆为板筑夯贝灰沙墙,甚为密实坚韧,其余附属零星墙体以青砖浆砌,用砖规格大小不一。全宅木柱扇屋架的木柱一概立于高1~1.1尺的连续石地?之上,连门槛、窗台坎墙脚亦有立于地?上的做法。 与潮州市内现存的明代府第相比较,许驸马府有下述鲜明的建筑特点: (1) 许宅中座正厅仍为单开间,而黄尚书府等明代建筑则一概为一正二副的三开间。(2)全宅木屋架皆为近于穿斗的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接石地梁――地?上,而明代府第建筑则当心间增加二榀四柱三 五童柱(清代建筑更是演化为五木瓜),木屋架并立于独立柱础上。(3) 中轴线上前堂后室的分隔墙门为直角拐角,而明代府第则为沿后柱直线设置。(4) 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用砖尺度大,没有出现明代府第那种清水砖窗台坝墙脚的做法。 许驸马府虽经历代修建,先后渗入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建筑风格,但在基本上仍呈其始建时代的建筑风貌,不仅基石、地?等砖、石、墙体保存宋时遗物,甚至连上部木构桁架、柱梁、穿插亦有可能仍保留宋时的构件。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