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府邸宅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府邸宅第分类:【中国民俗】 府、邸、宅、第,虽然名称不一,但都为住所,只不过所居者身份不同罢了。 府,《周礼?天官大宰?注》说:“百官所居曰府。”指的是官员所居之处。后代,人们称贵族所居为府,府演变成对居所的尊称,于是民间习惯称他人的住所为“府”;邸,本指各地王侯设于首都,供其入京时居住的住所,后来成为对王侯居处的特称;宅,指一般人的住所,但住所规模比平民住所相对要大一些;第,本指次序,因皇帝赐予臣下的居所有一定的等级次序,因此称此种赐居为“第”。显然,府、邸、宅、第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遗物。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历来就是封建王公贵族、官员们集中居住的地方,他们居住的住所等级严格、建造精巧,而且数量极大,遗存极多,在北京居住文化史乃至中国居住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北京府邸宅第的建设总体上讲,严格按中国古代礼制的标准进行。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礼治天下是历代统治者高扬着的旗帜。府邸宅第自然也必须遵从礼制,这体现在其规划设计、建筑营建、使用功能等方面。北京是天子所居之地,因此其建筑所体现的礼制化更加鲜明。比如宅第所处必居正位。中国传统以坐北朝南为正,所以府邸宅第假如在东西向的胡同中,必居于路北,而绝不可能在路南;假如在南北向的胡同中,临街门只能算外垣门,而正门则在入外垣门后,面向南处;府邸宅第只设1个正门,因为中国文化讲究大一统,无论府邸多么庞大,其统治者只有1人,那就是家长,所以也只有1个正门,其他如角门、后门、旁门等等,均不属正门;府邸宅第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所以府中设施齐全,如寝处、起居、休息,以至水井、厨房、厕所、仓库、马厩、车棚等等,应有尽有;虽然规模很大,但从规划设计到营造作法、内部装修,都体现了尊卑有序的规则,建筑有正、侧、中、厢、上、下之别,居室安排也按尊卑分配;男女之别也在府邸宅第中显示出来,宅分内外,外宅是会客、议事之地,内宅是女眷起居之地,外人不得涉足内宅,而内宅女性也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府邸宅第中,均设有祖庙、神堂,或者在正厅设神龛,供祖先或神仙牌位,以便四时供奉,这也是中国传统礼制中重要的部分。总之,北京的府邸宅第严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教制度。 北京府邸宅第的建设还以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为原则。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的特征,这在北京府邸宅第中也显现出来。比如占地面积,元代就已规定:“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元史?世祖纪》)明、清两代还对府邸的营造等级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清代定制,亲王府基高10尺,外周围墙;正门5间,启门3;正殿7间,前墀周围石栏,左中翼楼各9间;后殿5间;寝室2重,各5间;后楼1重,上下各7间;从后殿至楼,左右皆列广庑;正门、殿、寝都盖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都盖本色筒瓦;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等7种;其他建筑用5种。正屋、正楼、门、柱都是红青油饰。每座门安金钉63枚。梁、栋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正殿当中设座,高8尺,广11尺,修9尺,座基高1.5尺,朱髹彩绘五色云龙。座后设屏3开,上绘五爪金云龙,不能雕刻龙首。旁庑楼屋都是丹楹朱户。府库、仓廪、厨厩及各执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门、柱黑油,屋顶均用板瓦。世子府制,基高8尺,正门1重,正屋4重,正楼1重。其间数、修广及正门金钉、正屋压脊都比亲王府制少七分之二。梁、栋贴金绘画四爪云蟒及各色花卉。正屋不能设座,其他则与亲王府一样。郡王府制与世子府相同。贝勒府制基高6尺,正门3间,启门1。堂屋5重,各5间,都用筒瓦盖顶。压脊有狮子和海马2种。门、柱红青油饰,梁、栋贴金并彩画花草,其他与世子府相同。贝子府制基高2尺,正门3间,启门1。堂屋4重,各5间,脊安望兽,其他与贝子府相同。镇国公、辅国公府制均与贝子府相同。公侯以下,官民房屋,台阶高1尺,梁、栋可绘五彩杂花,柱用素油,门用黑饰。官员住屋,中梁贴金。二品以上官员正房可立望兽,其他不得擅用。规定极为具体。因此,后人很容易从房屋具体构造上看出主人等级身份。 北京府邸宅第的分布,历史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元初兴建大都城时,新城南城墙在今天的长安街一线,因此元代的府邸宅第多在长安街以北。明代中期以后,形成内、外城之分,但达官贵人多居于内城,只有个别中下级官员或临时留京者居于外城。清代初年,厉行满汉分居之制,因此内城府邸多为满人居住,汉人官员迁居外城,于是外城府邸宅第数量激增,其中尤以外城西部,即宣武门外为集中地。如雍正时大学士朱轼府在今煤市街,清末大学士李文藻府在今宣外丞相胡同,如此高官竟居于外城,这在明代是不可想象的。清代中期以后,分城居住之制逐渐解体,内城汉官府邸也逐渐增多。当然,清初也有汉官居于内城者,但多是皇帝特赐,如康熙时赐状元蔡升元居于今北海东门外,赐侍读朱彝尊居于今地安门内黄化门大街等等。 北京元代重要的府邸宅第有哈达大王府,在今东单北。《析津志》载:“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不知为何人,府第现已不存。伯颜太师府在今西单北路东。《析津志》载:“丽春楼在顺承门内,与庆元门相对,乃伯颜太师之府第也。”伯颜太师也不知是何人,府第现已不存。后英房元邸宅遗址在今北二环路西段后英房胡同以北,是20世纪70年代北京重大的考古发现,由主院及东、西跨院组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具体情况已在本章前面做过详细介绍。雍和宫元代居住遗址,即今雍和宫北的北二环路,典型的三合院建筑,可能是某衙署的院落。 北京明代重要的府邸有定国公府,在今德胜门内定阜街路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开国功臣徐达之次子后裔所居,现已不存。忠国公府,在今东单北外交部街路北,为忠国公石亨居所。该胡同也因此名为“石大人胡同”。石亨死后被收归官有,嘉靖年间改为咸宁侯府,为咸宁侯仇鸾所居之地,民国时为外交部所在地,胡同也改称“外交部街”。衍圣公府,在今西城太仆寺街西口内路北。衍圣公是孔子后裔的世袭封号,明代起京师始设衍圣公府,该府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为四进大院,前二进各正房3间,第三进正房5间,四进12间,另有配房及附属建筑。现改建楼房,旧貌不存。丰城府,在今西四北丰盛胡同路北,为李彬及其后代的居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已不存。其他还有泰宁侯府(今西四北七条路北,现已不存)、武安侯府(今西四北八条路北,现已不存)、武定侯府(今太平桥大街武定胡同路北,现已不存)、永康侯府(今东直门北小街原永康侯胡同路北,可能在清代理郡王府内)、广宁侯府(今锦什坊街广宁伯胡同路北,现已不存)、建平伯府(今北京站西北公平巷路北,现已不存)、遂安伯府(今东四南遂安伯胡同路北,现已不存)、永定伯府(今东四十三条偏东端路北,现为慧照寺)、宁远伯府(今东单北外交部街路北,疑为清代睿亲王新府)、 于谦故居、李东阳故居、杨慎故居、杨继盛故居、三保太监府等。其中的于谦故居在今崇文门内西裱背胡同路北,是于谦主持北京保卫战以前的居所,万历年间改建为于忠肃公祠,塑于谦像,清代初年成为民居,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李东阳故居在今西城力学胡同路北,为大学士李东阳故居,现已不存,门前的李阁老胡同后来也改为力学胡同。杨慎故居在今崇文门内孝顺胡同路北,系文坛奇人杨慎所居之地,现已不存。杨继盛故居在今宣武门外达智胡同路南松筠庵内,是著名谏臣杨继盛的居所。清中叶以后,谏臣们上疏弹劾,包括康有为“公车上书”,均经先于此集合,表示以杨继盛为榜样。现在已是民居。三保太监府在今德胜门内三不老胡同路北,为三保太监郑和所居之地,现已不存。 于谦祠 北京清代留存下来的府邸最多,其中重要的府邸有郑亲王府,在今西单北大木仓胡同,为清王朝开国功臣济尔哈朗及其后代所居之地,现为国家教委所在地,只残有东部建筑。敬谨亲王府在今西单南教育街路北,为清初名将尼堪及其后代所居,曾为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占用,现存大门及后寝院建筑。礼亲王府在今西皇城根南街路西,为康亲王及其后代居住,中路主体建筑多保存,重门叠户,院落极多。1927年改为华北大学校址,20世纪50年代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驻地。克勤郡王府又称衍禧郡王府、平郡王府,在今宣武门内新文化街西口路北,面积虽然不大,但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应有此府的影子,现为小学校址。顺承郡王府在今西城太平桥大街路西,是清太祖曾孙勒克德浑及其后代所居之地,面积不大,布局严整。民国后,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强购为宅,现在是全国政协机关所在地。谦郡王府在今西四北八条路北,为烈亲王代善第四子瓦克达所居,疑为今燕京造纸厂所在地。豫亲王府又称信郡王府,在今东单三条,为清太祖第十五子多铎及院及其附属医院,这就是现在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协和医院。大学门前的石狮尚是王府旧物。恭亲王府在今前海西街路北,是清宣宗第六子之居所。恭王府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王府,而恭王府花园是今日惟一保存下来的大规模的王府花园,现已对公众开放。雍亲王府在今雍和宫大街路东,现雍和宫是其故址的主体,为清圣祖第四子雍亲王的府邸,后成为北京著名的喇嘛庙。清代北京其他重要府邸还有礼亲王老府(今西四南大街以东)、安亲王府(今台基厂头条东口外,现已不存)、英亲王府(今东华门大街路北,现为北京27中)、睿亲王府(今南池子大街普度寺,现为南池子小学)、睿亲王新府(今外交部街中间路北,现为北京24中及外交部街中学)、肃亲王府(今正义路路东,现北京市政府北半部为其旧址)、肃亲王新府(今东四十四条西口路北)、淳亲王府(今东交民巷正义路路西,现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温郡王府(今王府井大街以西,现在的北京饭店是其旧址)、怡亲王府(今王府井大街以东,今东安市场为其旧址)、怡亲王新府(今朝阳门内大街路北,后为孚郡王府,保存较完整)、宁郡王府(今东单北北极阁三条西口路北,现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庄亲王府(今西四北太平仓胡同路北,现已不存)、惠郡王府(今西直门内大街偏东路北,现已不存)、裕亲王府(今台基厂二条中间路北,现已不存)、老恭亲王府(今张自忠路偏东路北,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西半部)、和亲王府(今张自忠路东口路北,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理郡王府(今北新桥三条东口路北,现遗迹不存)、慎郡王府(今平安里西大街中间路北,即原诚亲王府,现已不存)、果亲王府(今平安里西大街东首路北,今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东部)、定亲王府(今西四南大街路东,今九三学社古建筑为其遗迹)、 郑亲王府大门 雍和宫 循郡王府(今方家胡同路北,原建筑多已改建)、荣亲王府(今太平湖东里路西,后为淳亲王老府,保存较为完整,现在是区文物保护单位)、洵贝勒府(今西单北东槐里胡同路北,现已无复旧貌)、贝子特尔祜府(今宣武门内受水河胡同中间路北,现遗迹不存)、贝子绵德府(今西单北石虎胡同西口内路北,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保存中路建筑)、仪亲王府(今西长安街路北,现市文化局院内有其部分遗留建筑)、成亲王府(今后海北沿)、淳亲王府(今后海北沿路北,保存较完整)、庆亲王老府(今前海西街路北,后为恭亲王府)、庆亲王府(今定阜大街西部路北,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多罗简靖贝勒府(今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路北,现已无存)、多罗恭勤贝勒府(今朝阳门内北小街仓南胡同路北)、恒亲王府(今朝阳门内烧酒胡同东,现轮廓尚存)、钟郡王府(今西城柳荫街路西,原为愉郡王府,主建筑尚存)、惠亲王府(今灯市口西街路北,部分遗迹尚存)、荣寿公王府(今美术馆后街路西)、伦贝子府(今王府井大街大甜水井胡同路北,遗迹尚存)、和硕和嘉公主府(今沙滩后街路北,今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其旧址)、固伦和孝公主府(今前海西街路北)、续顺公府(今安定门内香饵胡同路北,现为民居)、阿桂府(今东四南灯草胡同路北,遗迹尚存)、一等义烈公府(今北新桥头条路北)、一等忠达公府(今地安门西大街路北)、一等英诚公府(今赵登禹路翠花街路北,建筑大体尚存)、一等忠勇公府(今沙滩东街路东,遗迹不存)、一等威勇公府(今王府井大街沙帽胡同路北)、三等襄勇侯府(今东四北协作胡同路北)、二等昭颜伯府(今东四北大街偏北端路西,建筑已不存)、三等襄勤伯府(今西四北二条路北)、三等忠勤伯府(今安定门内成贤街路北)、三等威靖伯府(今西四北头条路北)、三等承恩公府(今东皇城根南街路东,大部分建筑尚存,即今东皇城根南街32号院)、刘镛故居(今东四礼士胡同,无复旧迹)、裕谦故居(今东四五条东部路北),等等。雍和宫 以上所述,可见北京府邸宅第的大略盛况。 然而,到目前为止,北京城内大宅大部分已非原貌,大多数只留下部分屋宇或院落,大多数已成北京大杂院或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地址,只有少部分保存尚好,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可以恭王府为例。 恭王府地处什刹海南沿,原来是清乾隆大学士和?的住宅,咸丰二年(1852年)为道光六子恭亲王的府第,又称“六爷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大部分。府邸占地约46亩,花园占地约38亩。府邸在前,花园在后。 府邸布局严谨,东、中、西三路各有三进院落,多座厅堂。中路规制与王府相同,三开间大门高出地面,门前蹲立一对威武石狮,二门内正殿(已毁)、后殿均覆盖绿琉璃瓦,屋脊安吻兽,前、后殿均有配殿;东路建筑采用小五架梁式,为明代建筑风格;西路建筑以后进院落“天香庭院”为主,垂花门悬“天香庭院”匾额,正房为“锡晋斋”,屋宇高大,廊槛曲折。室内正中为大厅三间,东、西、北三面围以两层仙楼,装以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断,回环四合,精妙气派。院内两株西府海棠嘉果满树,已有290多年的历史。三路建筑之后为东西长约160米的两层罩楼,人称“九十九间半”,东曰“瞻霁楼”,西曰“宝约楼”,曾以木假山作楼梯,造型奇特。 花园内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迎面湖石堆秀,奇峰突兀,立有巨石“独乐峰”。花园之中,假山起伏,池水缭绕,曲廊回旋,阁楼精巧。20余处风景小区掩映在繁花茂树、修竹美石之间。前部假山以云片石堆筑,附近有古井、流杯亭、飞来峰、翠云岭等景观。后部太湖石假山底层空道,藏有康熙手笔“福”字碑,上层立一“绿天小隐”的“邀月台”,山前有碧池,可供垂钓。最后是以假山作屏、形如蝙蝠的“蝠殿”,有三间抱厦厅,终日阳光明媚,造型“剔透玲珑,备极幽致”,独特多变。东路院落矮墙环绕,花木丛生,廊空室静,淡雅幽静,院北有舞台齐全的大戏台。西路原有水池,池上建观鱼台。园中另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吟香醉月馆”,堞口、城门具备的“榆关”,无不各具异趣,精美如画。 恭王府兼收清代王府形制建筑和古典园林配制的特点,曲廊亭榭,斋室轩院,富丽堂皇,极工尽巧。池塘花木,叠石假山,风景幽深典雅,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晚清王府杰作。因此,甚至有专家认为这里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收集环境素材之处,是书中的大观园、荣国府。有的人也认为因恭王喜读《红楼梦》,在改建府邸花园时,仿效该书描绘的大观园样式建造而成。这些说法给恭王府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北京的府邸宅第是北京居住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寻找这些名人的居住遗址,徜徉其间,深厚的历史感会油然而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