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康熙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康熙帝分类:【文化精萃】 清代杰出政治家。爱新觉罗氏,名玄烨。清朝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8岁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辅政,16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掌权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清代少得的开明皇帝。他好学博才,治国有方,勇敢善战,成绩显赫。他苦研儒学,开博学鸿儒科,设明史馆,收罗天下著名学者和地主知识分子,修《明史》,完成《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诗》、《佩文韵府》、《数理精蕴》等书籍。他还组织人力进行全国性土地测量,并绘制成《皇朝全览图》,成为世界创举。对数学、水利等自然科学也多有涉猎。他认为治国要先治本,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政治的主要任务是养民。故提出减免钱粮,永停圈地,下令削藩,任用靳辅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修复大运河,南粮北调。还采取“额外添丁,永不加赋”等措施,使清朝农业生产发展处于鼎盛时期。他采取祭孔庙、谒明太祖陵、修寺庙、联姻等方式维系与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6岁时,他就以沉着自信、制裁权臣的魄力暗结内臣索额图等,巧捕鳌拜而夺回实权。他亲自率兵,平定“三藩之乱”。又派兵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里通沙俄发动的叛乱。晚年派兵入藏平定叛乱,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他派索额图赴东北边界与俄罗斯人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之间的东段边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其一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大致遵循明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八个字。正像其遗诏中讲的那样:帝王治国,应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求治于未乱之前,保国于未危之际。局限性是屡兴文字狱,钳制人民反清思想;闭关自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