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廉 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廉 泉分类:【传统文化】 廉泉在合肥包公祠内,原为包府门前的一口井,到了明朝,在此建了包公祠,为保护此井,还建了包公亭。 据说,一天,国丈庞太师和他的门生西台御史胡琏,一道上开封府。庞太师一见包拯就不停地赞扬,包拯一听,便知老奸臣别有用意,也就来了个假戏真唱,说话间,故意透出要把门前井留给后代。庞太师一听,心中暗喜,这次可抓住包拯的把柄了。于是,第二天上朝时,庞太师就奏道:“陛下,包拯为官不清,他要把他家门口的井留给后人。”宋仁宗问包拯,包公奏道:“一点不假,确有此事!”老贼庞太师一看事情证实了,忙说:“陛下,就凭这一点,他就不配做开封府尹。” 仁宗是个头脑清楚的皇帝,能分清好坏。他告诉庞太师:“包爱卿是要留给后人一面镜子,要他们不要坏了包家为官清如水的规矩!” 包拯奏道:“陛下,臣正是这样想的,这井水是廉泉啊!我的子孙若是不正,喝了它会闹肚子,会头痛的!”一席话,说得仁宗笑起来了。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著名的清官。他于28岁时考取进士,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江宁、开封等地知府,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终年63岁,谥孝肃。 包拯生性耿直,生活廉洁。他在朝中为官时经常向宋仁宗赵祯提出一些革除时弊、振兴王朝的建议,包括薄赋税,宽徭役,选用德才兼优的官员,严格执行政令等。他还要求赵祯能够“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这些建议在当时都有其进步意义。在开封府任职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由于他“立朝刚毅”,贵族感到很畏惧,因此京城流行“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说。他对自己亲属犯罪,也不徇私情,秉公而断,依法处置。他在遗嘱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历代人民都崇敬他,称他为包青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