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廉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廉洁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伦理道德传统,指洁己存耻的道德心理情感和清正自约、不贪财货、不贪位禄的行为。语出战国晚期屈原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廉洁”,后人王逸注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作为中国古代的官吏之德,为历代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所阐发和倡导。首先,古人认为不廉是政治的大弊。《昼帘绪论》中说:“廉、勤一毫或亏,其害于政也甚烈。”清人魏源在《原善》中也说:“在位者肆其贪,不异寇取,则民愁苦而动摇不定矣。”其次,提出吏治中应“以廉为本”。早在原始社会末,一位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就提出将“简而廉”(《书?皋陶谟》)作为公职人员应遵奉的“九德”之一。《周礼?天官?小宰》中亦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此后,《礼记?乐记》中也提出官吏要“以廉立志”。《薛文清公从政录》中且将“廉以律己”作为居官七要之一,强调以廉德自守律己。到《西山政训》中又进一步提出官吏应廉洁奉公。“万分廉洁,只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不吏,如蒙不洁,虽有他美,莫能自赎。”清人唐甄则把廉德养民也纳入廉洁之德中。他说:“廉者必使民俭以丰财;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举廉举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若廉于洁身,才止于决事,显名厚实归于己,幽忧隐痛伏于民;在尧舜之世,议功论罪,当亦四凶之次也,安得罔上而受赏哉!”又说:“廉而不能养民,其去贪吏几何?”(《潜书?考功》)第三,古人倡导把考察廉洁作为吏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其一,设官察廉。《通典》官制中载有廉访使官位。宋代设有廉访使者,元代置肃政廉访使,明清改为提刑按察使。其二,美誉廉吏。守廉洁的士大夫被誉为“廉士”,在官位的廉士被誉为“廉吏”。明人顾炎武还提出过“以明为治”的主张。他说:“后之为治者,宜何术之操?曰:唯名可以胜之。名之所在,上之所庸(用),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日知录》卷十三《名教》)。其三,赐赠财物。北宋文襄帝在《报李元忠书》中称之:“仪同位亚合铉,识怀贞素,出藩入侍,备经要重,而犹家无担石,室若悬,罄岂轻财重义,奉时爱己故也?久相嘉尚,嗟泳无极,恒思标赏,有意无由,忽辱蒲桃,良谬佩戴,聊用绢百匹,以酬清德也。”其四,严惩不廉之吏。《汉书?贾谊传》中说:“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簋不饰”;“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可见,古代某些时期对不廉之吏惩治是很严厉的。中国古代以廉为吏治之本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吏治建设有重要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7: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