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筑之诗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建筑之诗化分类:【传统文化】 建筑形象的诗情之美,首先不是由某些人看出来的,而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土木之物经过匠师的创造,就可能融渗一定的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有感于中国建筑文化之美,在建筑空间环境中作诗、题额、刻对、书楹,进一步发挥、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诗情,使文学形象之美成为整个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两都赋》、《两京赋》、《阿房宫赋》、《醉翁亭记》以及《滕王阁序》等名篇佳作,都真实地描绘出建筑形象之美。 最令人感兴趣的例子,也许莫过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该园虽是文学形象,而贾政要贾宝玉根据大观园各处景观题对额,却真实地表现出中国建筑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亲比联系。 图一 北京故宫纵剖面 “诗”的旋律 1.天安门 2.东庑 3.端门 4.午门 5.太和门 6.体仁门 7.太和殿 8.中和殿 9.保和殿 10.乾清门 11.乾清宫 12.交泰殿 13.坤宁宫 14.坤宁门 15.钦安殿 16.神武门 大观园建成之后,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贾政的话有道理,题对额确实起着使园境“生色”的作用。接着,《红楼梦》具体描述了贾宝玉一边赏玩园景,一边刻意题名的经过。“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往前一望,见白石峻?,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对此,宝玉主张题“曲径通幽处”。又,“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梢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御吐。桥上有亭”。对此,宝玉题为“沁芳”。并吟诗云:“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宝玉题为 “有凤来仪”。并吟诗云:“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又,“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被题名为“稻香村”。又,“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被题为“蘅芷清芬”。又,“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宝玉一时无题。关于大观园的这些题名,无疑反映了贾宝玉对这些建筑景观的审美感受。最后,由元妃赐名 “大观园” (园之名)、“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 “怡红快绿” (即名曰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曰 “蘅芜院”、“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并就大观园各处景致,由众裙钗命题作诗,煞是热闹了一番。 中国建筑文化中关于园林建筑的诗意命名不计其数,其中多有人生感悟与哲理诗情的寄托。如唐代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时仕途未顺,作草堂于庐山脚下,命名为庐山草堂,以寄落魄情怀。北宋苏舜钦,因是只当了三个月宰相就被贬离任的杜衍的女婿,也因所谓盗用银款罪被削职为民。庆历五年四月,苏舜钦移居苏州,买了城南一处废园,筑沧浪亭,并自撰《沧浪亭记》,取《孟子》“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以表心迹。北宋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后,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守旧的司马光一时被冷落在旁,移居洛阳,筑园名“独乐园”,取独善其身之意,以明情志。这是本书前文曾经论及过的。明代弘治年间,苏州王献臣于公元1493年中进士后,连遭不幸,从御史降职到小小县令直至广东驿丞,便在苏州筑园,称“拙政园”,取“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政者之为政’也”(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的寓意。上海豫园,是沪地之建筑名胜,始由上海人潘允端所筑。潘氏字仲履,号充庵,明代左都御史潘恩之次子,万历五年(1577)自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官归隐,于是筑豫园。“豫”者,悦也。《周易》有豫卦,潘允端自撰《豫园记》,“豫园,取悦老亲意也”。明嘉靖《上海县志》亦云,“豫园在恩第西,潘允端构以娱亲,今为城隍庙西园”耳。无锡惠山有寄畅园,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0)秦金占以无锡惠山寺名为“南隐房”和“沤寓房”的两个僧?所建的别业。园名“寄畅”,典出晋王羲之永和九年所作之诗句“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亦寓意于抒寄胸襟。 不仅中国园林建筑多有一个诗化了的名字,其余一些建筑门类,比如明清北京故宫,也都具有有一定文化意蕴的题名。如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太和”之意源自 《周易》“保合大和”,这里“大”读为“太”。“太和”原指人体生命之和谐,阴阳谐调,亦有天下太平之意。故宫之乾清宫,其“乾清”之意,亦源自易理。乾者,阳也,天也,父也,君也。清者,阳气之属性。阳气清而阴气浊,阳气者轻扬而上,故“乾清”有讴歌帝王之意。故宫之坤宁宫的命名,亦典出于《周易》。坤卦是阴卦,象征大地、女性、柔顺与安宁。《易传》: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又取“万国咸宁”之意…… 这类实例是不胜枚举的。不仅是园名、宫名的诗化,整个园林和宫廷的布局构思、建筑设置,以至植物配置、园林小品,无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层次与诗趣。(图二)所以,可以说,从科学与实用的角度看,中国建筑文化是一种技术与实物的创造;而从美学与艺术审美的角度分析,它又是诗意的奇构。 图二 江南园林建筑的丰富层次与“诗”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