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筑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建筑艺术分类:【地域文化】 卢米儿?吉赛尔说:“通盘考察西藏艺术的各个方面,最好先从建筑着手。因为最能体现西藏神秘奇异之美的恰恰是与风景协调的西藏建筑。”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建筑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西藏佛教寺院建筑的兴衰,恰好形象地图解了一部藏传佛教发生、发展的历史。从建筑实物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在各个阶段、各个教派的不同特点,而且还能看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依靠极其普通的建筑材料,简陋的设备、简单的操作程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形象。这种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即使在材料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藏族的建筑多为独特的碉房式建筑。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其国都城号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者数十尺。贵人处于大毡帐,号为拂庐。”拂庐有大小之分,大者为赞普居住,可容数百人,小者则为部人住所。 佛教建筑的兴起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的两位妃子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分别从尼泊尔和汉地将佛像和能工巧匠带到吐蕃,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虽然它们的规模不可与后起的诸如哲蚌寺等大寺相比,但历代都对这两座寺院重作修缮,因而到今天仍然是拉萨最负盛名的寺院。从大昭寺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建筑的影子。大昭寺觉康大殿为二层四合院,座东朝西,沿中轴成对称。后部中央为释迦佛殿,高达二层,其余绕天井布置有十几个小房间,沿天井四周二层皆设柱廊。这种建筑形制在西藏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很可能摹仿了印度著名的佛寺――那烂陀(Nalanda)寺的平面形制。 西藏第一座正规寺院是在今山南扎囊县境内的桑耶寺。桑耶寺是藏传佛教中最早用具体的建筑形象,来表现佛教抽象的宇宙观,并进行繁琐的哲学印证的一座寺庙。寺院的总平面的处理是以佛教的宇宙模型为蓝本,采取对比统一的手法。中央高置乌孜大殿,象征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南北的尼玛殿和达瓦殿,象征日、月;大殿四周有白、青、绿、红四座舍利塔,又象征四大天王;围绕大殿的12座建筑物,象征须弥山四方威海中的四大洲和八个小岛。圆形的外墙,喻示着世界外围的铁墙。几条沿围墙转经朝拜的小道,表示法轮常转。可谓构思独到,匠心独运。 桑耶寺的主要建筑为乌孜大殿,大殿坐西向东,殿高三层,各层建筑风格不一:底层为藏式,二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度式,故桑耶寺又叫“三样寺”(zan-yangs)。大殿底层分为两部分,前面是经堂,后部为佛殿。经堂宽七间,深四间;佛殿宽三间,深五间。从桑耶寺的布局和样式中,我们既能看到这一建筑的明显的宗教职能,又能看出当时三种文化的交汇和美的统一。 赤松德赞以后的三位赞普也积极倡佛,兴建寺院,赤德松赞建杰哇噶迥寺于拉萨南部,赤祖德赞建温江岛寺于堆垄德庆县境内拉萨河南岸。到吐蕃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时,则大肆摧毁佛教。“毁坏佛寺,先从大昭寺开始,命人将两尊睡卧佛像抛入水中”,“又将大昭、桑耶等寺的门堵塞,其余小神殿全部拆毁。佛教寺院建筑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自此以后近二个世纪内,佛教在乌思藏地区毫无声息,更没有寺院的营建。到十一世纪以后,经过佛法的“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以及摩揭陀超岩寺上座高僧阿底峡的显灵布道,乌思藏地区又重新开始建寺度僧,佛教势力很快得到发展。自八世纪中叶开始,至元朝末年,西藏出现了一个建寺热潮,除后起的格鲁派寺院以外,西藏其他的大寺院都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据初步统计,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大小寺院有40多座,遍布乌思藏、阿里和朵甘思地区。这个时期西藏建筑特有的风格趋于成熟,不同教派由于各自的组织机构、信仰的教义各不相同,影响了各个寺院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某些差异。元代西藏宗教建筑以萨迦寺和夏鲁寺最有特色。这两座寺院虽然都在元以前就已经建成,但在元代又都经过了大规模的重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分南北二寺。南寺位于萨迦河南岸的平坝上,北寺地处北岸“灰白土”山岩的下面。北寺初建于公元1079年,寺院规模不大。入元以后,萨迦派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扶植,成了西藏最有势力的教派。他们在元朝中央政府支持下,大兴土木,征调工匠,扩建北寺,并兴建南寺。萨迦南寺既是布道传教的寺院,又是乌思藏的行政中心,所以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佛寺的新格局――城堡式总体布局。它分内、外城,设两道城墙。主体建筑呈四合院式布置,由大经堂、北佛殿、银塔殿、蒲康等殿堂组成。大经堂面阔11间,进深五间,进深方向最后一间同前四间分开,贮藏经典和历史文献。佛像和灵塔则设在第四间。 夏鲁寺初建于公元1047年。元代夏鲁吉尊家族与萨迦派结成儿女亲家,被尊称为“孤尚”(shu-zhang,意为舅舅),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推崇,被封为万户。公元1320年,著名的夏鲁万户长孤尚扎巴坚赞利用元朝皇帝赏赐的大量金银财物,扩建夏鲁寺,建造了夏鲁寺的主要建筑――夏鲁拉康。据《布敦活佛传》记载,扎巴坚赞修建夏鲁拉康时不仅从内地运来了大批木材,还从汉地请来了不少汉人工匠参加建筑。因此,夏鲁寺是西藏现存佛教寺院中,可看出明显受汉族建筑影响的最早实例。夏鲁拉康殿顶的绿色琉璃瓦、殿宇的造型是内地寺院那种高屋脊、双泻水、瓦顶流槽的建筑风格。另外,从二层四个殿堂的斗拱铺作、构架、琉璃件、瓦饰、吻兽等细部特征亦可看出,这四个殿堂都是比较道地的元代内地建筑式样。 15世纪是西藏建筑的鼎盛时期,以格鲁派四大寺院(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的兴建为标志。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第五代乃东至扎巴坚赞及其属下大贵族仁钦班藏卜、仁钦伦波父子赞助下,在拉萨东南达孜县境内创建甘丹寺。公元1416年,宗喀巴弟子嘉木样却吉扎西班丹在内邬宗宗本南噶桑波和帕竹属下的贵族的资助下,在拉萨西郊建色拉寺。公元1447年,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在日喀则城西建札什伦布寺。这四大寺院的建立,为确立格鲁派在整个西藏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格鲁派寺院与以前历代寺院相比,规模要大得多。西藏最早的寺院称为拉康(lha-khsng),或祖拉康(gtsng-lha-khang),意神殿,如大、小昭寺等。元朝前后建立的佛寺多被称为贡巴(mgon-pa),意为怙主寺;而入明以后建筑的寺院,虽然大多沿用贡巴的称呼,但其规模要远远超出以前的任何寺院,所以也被称为丹萨(gdan-sa),意为根本道场、大寺。格鲁派四大寺院都有各自的寺院经济和完整的组织机构,僧侣人数平日3000人左右,最多时达1万余,在西藏政治生活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格鲁派寺院还形成了固定的建筑模式。四大寺院的主体建筑――措钦大殿、扎仓已形成一种定制,由门楼、经堂、佛殿组成。门前广场、经堂、佛殿地坪逐级升高,强调和突出佛殿。在重要的造像屋顶之上,冠以标帜性、装饰性的金顶。措钦大殿、扎仓的这种建筑模式为以后各地兴建寺院主体建筑所普遍采用。 从16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为西藏寺院建筑发展的最后阶段,主要是修缮和扩建古寺院,除了兴建布达拉宫以外,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营建活动。布达拉宫相传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时称“颇章玛尔布赤子”。后遭雷电及战乱毁坏,仅有一观音堂幸存下来。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殿的遗址上以观音堂为中心建立了白宫部分。公元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于公元1690年,在白宫的西面加建体量最大的红宫,存放五世达赖的灵塔,并在宫前立无字碑一座,以示纪念。修建红宫时,动用各类工匠7000多人,耗银200多万两。清康熙帝专门派了114名汉族和满族工匠进藏。尼泊尔也派了工匠参加工程建设。前后经过半个世纪的修建、扩建,遂有今日之规模。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壮丽雄伟的建筑之一,是西藏最典型的建筑范例,也是真正的宫殿式建筑。它由红山的南麓奠基,依据山坡的天然形状蜿蜒而上,直至山顶。主楼13层,高113米,东西长400余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宫宇叠砌,巍峨耸峙,以其纪念碑式和威武壮丽的雄姿使人自然地产生了高山仰之、景行行之的感觉。布达拉宫是普陀罗的藏语音译。虔诚的佛教徒们认为它可与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普陀罗山媲美,把它比作第二个普陀罗山。 藏族寺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与风景一致的富有韵律的统一体。西藏寺院地址都是圣徒们怀着虔诚、崇敬之心精心选择的,它将人类创造性的精神融汇在神圣庄严的自然环境之中。西藏最初的和格鲁派早期的寺院建在荒凉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免世俗生活的干扰而分散出家人的精力和心智。但后来便不受此约束,因为西藏许多著名寺院都是在地方势力资助下建造的,因而寺址往往选择在该地方势力、地方贵族居住地附近。也有些寺院建于交通要道上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村镇等。或建在高耸的岩石之巅,或立于石阶之中,位置十分显眼,远远望去这些庙宇的屋顶犹如挂在悬崖断壁之上的鹰巢。另外,宗教观念对寺院选址也有一定影响,在被佛教徒视为神山圣水的山岗、湖泊以及朝圣道途中常建有寺院。例如香巴噶举派的桑定寺建于日喀则浪卡子县境内的圣湖――羊卓雍湖畔。 西藏佛教寺院建筑的群体布局,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再加上政治、宗教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建筑群体布局。其布局形态大致有三种:一是宗教哲学象征式,以桑耶寺为最典型。它以具体的建筑表达抽象的宗教宇宙观。二是人为控制式,以萨迦南寺最为典型,采取城堡式格局。这二种群体布局形态的寺院都以某一主体建筑为中心,通过庞大的体量、复杂的造型、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其在整个建筑群中充分突出,绕主体建筑周围布置次要建筑。主体建筑作为构图中心,有效地控制着整个群体,使其统一和谐。第三种是自由发展式,是西藏佛教寺院最为常见的群体布局形态。这类寺院设有明显的中轴线,随着寺院规模的扩大而自由地增建、扩建。在平原地上的寺院以早期建筑或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利用低矮的次要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如拉萨大昭寺、山南昌珠寺、日喀则夏鲁寺等。建于山坡地上的寺院、顺应地势,沿等高线层层分布,自然形成有节奏的轮廓线。这类寺院以格鲁派四大寺院最为典型。 西藏的大部分寺院就像是一个小村庄,主要有措钦大殿、扎仓、康村、灵塔殿、佛塔、辩经场、印经处、喇让、喇嘛住宅、喇呢噶拉廓等。措钦大殿、扎仓、康村由门廓、经堂和佛殿三部分组成。扎仓一般单独布置,西康村则往往同喇嘛住宅、厨房等建筑组成院落式布局。每个寺院沿中央大殿的四周通常是一个大的天井院,供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和跳神表演之用。灵塔殿,用于供奉活佛及著名高僧的灵塔。佛塔通常为砖石砌筑的白塔,供人朝拜。辩经场是僧侣相互辩经的场所,一般选择在扎仓附近,种上各类树木,设有辩经台。印经处是寺院内印刷经文的场所,很少单独设立,一般就设在措钦大殿门楼的二层室内。喇让,原指上层僧侣私邸中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后来习惯上连同整个私邸都叫做喇让。喇嘛住宅为寺院中最大量的建筑,为僧侣生活起居温习经文之处。喇嘛住宅在寺院建筑中,最为朴素,墙面仅刷白色。通常为二至四层,且多为庭院式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形成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外观效果。嘛呢噶拉廓即为设置嘛呢噶拉廓子。嘛呢噶拉为桶状物,内装纸印经文,外刻六字真言,配以轴承,旋转一周代替念诵六字真言一遍。 西藏佛教寺院建筑继承了藏族独特的碉房式建筑结构――木构梁柱与墙体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木构体以梁、柱、椽为主。早期建筑木柱截面以方形(包括四方抹角)、圆形为主。14世纪末开始出现多棱拼柱,即在方形柱四面,每面附加一层或二层矩形断面木料拼组成12棱、16棱木柱。多棱拼柱,造型别致,给人粗壮和向上的力度感。 西藏佛教寺院的装饰艺术也极有特点。寺院内的主体建筑、如措钦大殿、扎仓、灵塔殿等,装饰非常考究、华丽。首先对木构体施以彩画,考究者彩画还要结合木雕。木雕技法有剔地起突的高浮雕、压地隐起的线浮雕和平地线刻三种。木柱柱顶刻成座斗状,柱身上部画出或浅浮雕出卷草纹饰。其上的雀替为整个梁柱节点的重点装饰部位,常用彩画与木雕相结合的办法,其图案为卷草、云纹、火焰纹、功宝珠、佛像、动物等。梁上彩画用分段、重复的方法,其图案为佛像、动物、卷草、印刷体藏文或梵文咒语等。梁上莲花木枋,刻出或画出莲瓣。其上木枋雕成齿柱,再上为挑出的、承托屋顶木椽的几层平椽,椽头彩绘,梁柱节点既为结构关键点,又是木构装饰的重点,使结构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和谐的整体。早期的建筑各部分彩画、木雕的图案、色彩简洁、明朗、后来渐趋繁琐、复杂。到明清时期,整个梁柱节点各部分彩画、木雕图案、用色都已趋于程式化,有定制可循。彩画与木雕除用于木构件外,还用于殿门装饰。通往措钦大殿、扎仓经堂的大门,装饰华丽。门楣、门框结合彩画采用多层木雕加以装饰,门楣上方雄踞着七尊或九尊立体圆雕木狮。板门门扇更以铺首、铜环、叶片、铜钉等装饰,使殿门显得富丽堂皇。 幡、幢,也是西藏寺院装饰的重要内容。寺院大门及措钦大殿、扎仓前常立有嘛呢竿,成为寺院和主体建筑的标志,就其形象看,当属幡、幢,或语称为坚赞(rgyal-mtshan),室外屋顶特别在女儿墙转角位置常设有此物,用于室外的幢以铜质鎏金法最为考究。其形象可分为幢顶、幢盖,幢身三部分,平面以圆形为多。亦有多边形。幢顶为桃形宝珠,幢盖为复钵状或为平盖,幢身有时明显分段。幢身上部常伸出一物,或为卷草状,或为龙头状,前段常悬以铜铃。幢身刻有经文,隐出璎珞状花纹,有时还隐出狮子头形象。除室外的幡幢外,经堂、佛殿内也悬挂有幡幢,由多色棉布、丝绸、锦缎拼制而成。先以各色织物拼成竖长条,再由这些竖条拼成幡幢,悬幢的竖条拼成筒状。悬幡的竖条拼成平面状,幡头上绘出狮子头像。 采用植物作为装饰材料,为西藏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独到之处。外墙檐部一圈采用一种植物砌入墙体。这种植物为西藏高原十分常见的灌木,叫做柽柳。由于雨水少,砌入墙内的柽木不会腐烂。在柽柳饰带上再镶以铜质鎏金装饰物。饰物上隐出佛像、佛八宝等图案。柽柳饰带的采用,有一定的等级要求,寺院内的主体建筑措钦大殿、扎仓、康村、灵塔殿、喇让等方可采用。 藏族鎏金技术的发达,使建筑上采用金属制品极为普遍。除室外法幢外,还有莲座钟形刹、法轮卧鹿以及柽柳饰带上的装饰物。幢、刹、法轮卧鹿都是铜皮鎏金制成,内空,大者高达二米以上。 西藏建筑还包括许多佛骨塔,藏语称之为却丹(mchod-rten)。早在吐蕃王朝时期,佛塔就已经在西藏出现。据传桑耶寺乌孜大殿外建有四塔,现已不存。元朝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帝师八斯巴建黄金塔于吐蕃,”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修建的另一座金塔――大圣万安寺白塔(即北京妙应寺白塔)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后者是典型的中晚期藏传佛教佛塔形式。西藏的佛塔类型众多,最普通的佛骨塔是佛和圣徒的灵地和寝陵,例如布达拉宫中央的红宫内有13座雕琢华美、饰以金箔的纪念塔,内葬13个达赖喇嘛的灵塔骨。这些灵塔的造型各不相同,有一种灵塔构成了拉萨城的式样,有的则用小泥塔模型构成灵龛,被火化的骨灰保存于内。有一些寺院把佛经藏在灵塔内;另外一些灵塔是为了纪念重大的宗教事件而建立的,如8个灵塔排为一列是为向释迦牟尼生前做的八件功德表示崇拜,释迦牟尼涅?后的骨灰就供奉在8个印度式的佛骨塔中。佛骨塔有的用砖、有的用石、有的用金属或木料制成,安放在中央大殿内。佛骨塔通常都加以装饰,有的佛骨塔身上的佛龛还有壁画的残迹。小型的泥土和金属制作的灵塔模型当作大灵塔用,作为真正的灵塔象征供奉在祭坛上,像这种灵塔遍布全藏。并且随着喇嘛教的传播也传到其他的国度和地区。 西藏最负盛名的佛塔是江孜白居寺的白居塔。此塔分九层,高达32米多,108个门,77间佛塔、神龛和经堂。殿堂内藏有大量佛像,据说多达10万,故白居塔又称“十万佛塔”。佛像中,除大量唐卡外,还有泥、铜、金塑像千余尊。其中有菩萨、金刚、度母、天王帝释等塑像,又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赞普的塑像。塑像各具不同性格、栩栩如生。塔身建筑也十分奇特,五层以下,四面八角;六层以上,则呈圆形。塔上有四面八门,门上饰有飞龙、跑狮、走象的浮雕。这些动物雕刻造型精美、生动。这座塔是在早期佛塔形成(圆柱状塔身)的基础上,受尼泊尔“柴布尔”(chabhil)式佛塔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制。塔身火焰状门饰为印度建筑极为常见的门饰形象,在塔身和其上方龛的檐部,又采用了汉族式的斗拱。它将各种不同建筑文化的特征性的装饰题材融为一体,是藏族文化与周邻文化相互吸收的历史见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