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病源候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诸病源候论

病源类著作。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元方病源》。隋巢元方(约550—630)等人撰。五十卷。元方籍贯不详,大业中(605—616)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奉诏主修是书,为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专著。以疾病为纲,分六十七门,载列证候论一千七百二十条。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介绍治疗方药。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分述各种病证、概念、病因、病机与证候。认为传染病由“乖戾之气”所致,炭疽系接触传染,漆疮系过敏所致等,病因论突破“六淫致病”说,对后世颇有影响。对一些病因论述较详明科学,描述症状细致准确。唐《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明《普济方》等有关证候、病因与病机论述多依据此书。有元刻本,明万历年间吴勉学校刊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静修《六世纪伟大的病理学家——巢元方和他的〈诸病源候论〉》(《福建中医药》1959. 4)、田代华《巢元方立志述〈病源〉》(《山东中医杂志》1983. 5)可供参考。

126 诸病源候论

中医病因、征候著作。简称“巢氏病源”。隋代巢元方等编著,成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诸病之源、九候之要的病因病理学专著。全书共50卷,67门,论述了1726种征候。其最大贡献是对疾病记载的广泛与详确,仅外科一类就记载了23种病候,妇科杂病记载了140多种,皮肤病记载了40余种,眼科病38种,每类疾病的记载且丰富多采,如关于风病共记载59种,虚劳共记载75种。本书根据“内经”的基本理论对内、外科、妇、儿杂症,从病因病理的角度,详加论述。其理论,采撷前人的学术,再结合临床实际发病进行了周密而切实的阐发,从而成为一部临床病理学和征候学方面的不朽专著。

诸病源候论

系中医病因、证候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各科病症的病因、证候为主要内容的古典临床医著。隋太医博士巢元方等编撰,书成于大业六年(610年)。50卷。作者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症进行了搜集、汇集、编纂,并予以系统地分类,内容十分丰富。共分67门,1729条 (候),每候一证,主要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不载治疗方药,多附导引方法。收载病症数量超过以前的医籍,分类较前人细致。所载病症以内科为多,除风病、虚劳、伤寒、温病、热病等“大病”外,尚包括消渴、脚气、黄疸、虫症等,风病即载29种。妇科杂病载140多种,皮肤病载40多种,外科病中金创即载23种。本书以《内经》的理论为基础,对证候描述详确,在病因方面有不少精辟见解。如提出某些传染性热病因外界“乖戾之气”所致,可“多相传易”,但可服药预防;疥疮中可用针挑去疥虫; 寸白虫 (绦虫) 因食不熟牛肉所致; 漆疮与个人“禀性”有关。在病因方面多次提到服石。对消渴、脚气、麻风等描写精确。又提到人工流产、肠吻合术和拔牙等手术。本书在中医临床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后世具有相当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许多医著直接或间接引用,宋代定为医生必读书及医科学生考试科目。现有版本10余种,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清刊《周氏医学丛书》本及南京中医学院所编《诸病源候论校释》 流传较广。

诸病源候论

中医病因病理学著作。又名《巢氏病源》、《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等撰。巢元方(550?—630?),京兆华阴(今属陕西省)人。著名医学家。隋大业年间(605—618),授太医博士,升太医令。据唐韩偓《隋炀帝开河记》记载:当时开凿汴梁,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今属河南)患风逆,起坐不得。隋炀帝令巢氏前往诊视,诊断为“风入腠理(皮肤),病在胸臆”。可用嫩羊肥者蒸熟后掺上药末食之。麻叔谋遂杀一岁半羊一只,腔中和药服用。药未服尽而病已痊愈。以后又用羊羔,同杏酪五味,日食数枚,病即不再复发。隋大业中,巢元方奉诏与吴景贤等人集体编撰医书,共论众病所起之源及九候之要,查阅朝廷藏书,荟萃群说,深入研究精理,编撰成书,名为《诸病源候论》。约成书于隋大业六年(610)。
此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医著。卷一至卷十为风病、虚劳病、腰背病、消渴病、解散病、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疫疠病;卷十一至卷二十为疟病、黄病、冷热病、气病、脚气病、咳嗽病、淋病、大小便病、脏腑病、心病、腹病、心腹病、九虫病、积聚症瘕病、疝病、痰饮病、癖病、痞噎病;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脾胃病、呕哕病、食不消病、水病、霍乱病、中恶病、尸注病、蛊毒等病,血病、毛发病、面体病、目病、鼻病、耳病、牙齿病、唇口病、喉心胸病、四肢病;卷三十一至卷四十为瘿瘤等病、丹毒病、肿病、疔疮病、痈疽病、痔瘘病、疮病、伤疮病、兽毒病、蛇虫毒病、杂毒病、金疮病、腕伤病、妇人杂病;卷四十一至卷五十为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小儿杂病。总共论述了六十七类疾病的病因与证候,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未介绍治疗方药,以“候”类述,共计一千七百三十九则,分六十七门。全书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各种病证,然后再论述每种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在病因方面,能突破前人的见解,提出新的观点,把中医病因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传染病的病因,在隋代以前,大多概括于伤寒、温病、时行病之中,认为是由于气候的变异,人触冒之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提出了人体感受“乖戾之气”而发病则多相传染的新观点,并提倡预先服药预防,控制传染,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明代医家吴又可阐发“温疫”病因不无启迪。关于地方病,指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同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如对岭南的“瘴气”,指出是由于“杂毒因暖而生”。三吴以东的“水毒”,是由于水源受到传染。山区多见的瘿病,是由于饮用了缺碘的“沙水”而成,这是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因的生动描述和较早的认识。对寄生虫病,书中列有“九虫候”、“三虫候”等,详细描述了许多寄生虫的形态及其传染途径。特别对绦虫,指出是由于吃了半生不熟的牛肉和生鱼所致,并认为该病“亦能杀人”。这些记载也是最早见诸医学史。对于皮肤病,隋朝以前医家,大多认为是受风邪或邪热伤及皮肤肌肉所致。而此书中则进一步指出有虫毒为患。如对疥、癣等症,都指出有虫寄生所致,发展了前人的六淫病因学说,并已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对过敏性疾病,如漆疱,则认为人体“禀性”对漆过敏所致,明确了此疾具有个体特异性。对不育症,强调不能单方面责之妇人,与男子亦有关系,比较全面分析了不育的原因,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病理方面,对许多疾病,也有详细的观察,系统的论述。如消渴、渴利、内消诸候,也基本反映了现代糖尿病的大体病情,特别是消渴病多发痈疽或形成水肿等,是有关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的最早记载。值得一提的是,从“妊娠欲去胎候”,“金疮肠断候”,“拔齿损候”等证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医家已能施行人工流产、肠吻合及拔牙等手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外科在手术基本操作方面的较高水平。此书是研究隋代以前中医学术成就的一部重要文献。对唐代以后的医学影响亦颇大,许多后世医家和医著都直接间接地引用了它的原文和论点。到了宋代、明代,更被指定为专业医生的必读之书,定为国家考试医科学生的科目之一。清《四库全书总目》曰:“究其要旨,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刻本,明新安江济川、江瓘校刊本,日本正保二年(1645)书林万屋作左卫门刊行本,清《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97)湖北官书局重刻本。今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清周学海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校释铅印重排本。

诸病源候论

医书名。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隋巢元方等撰于610年。50卷。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以论述各科病证的病因、证候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医著。全书分67门,列述内、外、妇、儿等诸科病证的病源、证候计1739论,诸证之末附有导引法,但不记载方药。全书内容丰富,亦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太平圣惠方》等书的有关内容,大多依据此书。

诸病源候论

见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诸病源候论

书名。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病源候论》等。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由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隋炀帝之命集体编著于长安,总结和发展了隋代和隋以前病理学、病因学和诊断学的成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源证候学专著。它受到后代医家的重视和肯定,唐《外台秘要》和宋《太平圣惠方》等,多以该书作为病因病理的理论基础。宋代还以该书作为专业中医的必修课,朝鲜、日本亦曾把它作为必读的医学经典著作。全书50卷,分病源为67门,列症候1 700多条。该书详论内、外、妇产、小儿、五官和皮肤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所列的主要病类有中风、风湿痹、虚劳、伤寒、天花、霍乱、疟疾,痢疾、水肿、黄疸、消渴、脚气、哎秽、痔瘘、痈疽等,并包括了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它反映了我国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进步,对一些疾病的起因有不少创见,突破了前人的定论,发现和描述了一些真正的病源。如对于疥疮等病的病因,隋以前多认为皮肤感风惑邪热所致,属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的传统学说。该书则确认疥疮的病源是疥虫,并强调“疥疮多生于手足指间,渐渐生至于身体”,比较正确地描述了疥疮病原体、传染性、好发部位的临床表现特点。对于流行性传染病因,该书在继承前人气温突变致病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的见解,并指出这类疾病“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在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感染方面,该书明确指出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对于痢疾病因的认识,该书把痢分为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热痢、久痢、休息痢等七种,较之以前的“肠澼”、“下痢”等提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对于甲状腺肿,该书准确指出与饮水有密切关系。在妇产科方面,该书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流产的适应症。在外科方面,对肠吻合术、清创缝合术、丝缕绝血术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该书还有教人养成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的记载,并指出了牙病与口腔卫生的关系。对于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对糖尿病、漆过敏、泌尿结石、水吸血虫病等均有较详细而正确的论述。

《诸病源候论》

中国医学专著。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编撰。全书共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总结了魏晋以来的医疗经验。它将诸病之源与九候之要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说明1300年前中国医家对这些疾病已有了一定认识。

《诸病源候论》

中医古典医籍。又称《巢氏病源》 、《诸病源候总论》 ,隋代医学家巢元方(605~616)等编著。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病因学与证候学的专著。全书共50卷,分56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证候等。病证后多附导引方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此书的最大贡献是对疾病记载的广泛与详细确实,有许多记载已接近现代医学的认识。由于此书的成就,不但众多的医学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它的原文和论点,在宋代更被指定为专业医生的必读书,定为国家考核医科学生的科目之一。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与理论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