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筑雕刻的 符号表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建筑雕刻的 符号表达分类:【传统文化】 建筑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艺术,作为整个建筑物的一部分,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1) 建筑雕刻的独特性。 在西方建筑中,虽然没有极端雕塑倾向的宗教石窟,但仍然有很大程度上倾向于雕塑的建筑。西方建筑不像石窟那样,根本地是为雕塑准备空间、提供遮蔽,甚至将柱、楣、壁、顶等构成部分统统加以具象雕刻,使自身几乎等同于雕塑,而是其空间设计为人事活动安排,但又不像一般建筑空间以功能为主要目的。如古希腊神庙,其石构件常常施以雕刻,但其结构上仍用几何型。希腊神庙的结构并不复杂,其力学原理也较为直观,建造神庙时的难度主要在于雕刻。如大雕刻家菲底亚斯所设计的雅典卫城中的“依列虚大邕神庙”,以女像柱廊著称,女像柱比之“柱式”的纹样柱更加具象化、雕塑化了,但它仍符合承重的功能要求和整体的几何结构。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认为神不能有具象,所以教堂以宏阔的抽象空间象征上帝的权威及他的高深莫测。十二至十四世纪哥特教堂兴起,其楣、经台、僧座、壁龛、门廊、檐口都饰以雕刻,且就外立面看,哥特教堂失去了一目了然的几何型力学结构,比起希腊神庙,整个建筑更倾向于雕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多采用古罗马穹顶式,外观比哥特式教堂简洁,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符合直观力学的几何造型,但其内部空间却更倾向雕塑。如以米开朗基罗为主的教堂雕塑,以大量的圆雕为主要形式,其在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性质,已接近陈列,而不像浮雕,更多地依附于建筑构件。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教堂建筑和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宫廷建筑也是雕塑型的。如意大利艺术家贝尼尼,他本人就兼雕、画、建筑三家于一身,他为自己设计、监造的教堂、陵墓作了大量纪念性、装饰性雕刻,作风辉煌华丽艳媚而又带有神秘倾向。而洛可可建筑中,则将雕刻推到了庞杂繁琐、光艳炫目的极点。 在中国建筑中,雕刻相对于西方的石建筑要弱一些,主要原因是土木建筑宫殿的材料不适宜于雕凿,同时木建筑的功能性较强而纪念性较弱,没有多少装饰。虽然帝王的陵寝建筑也伴有雕塑创作,但相对于历代宫廷极其繁盛的文化活动而言,这种创作几乎显得无足轻重。中国建筑中的雕刻,是同中国古代关于“文”的观念密切相关的。人们观察到自然界的“文”,并将其刻画出来,这也是“文(纹)”。这种刻画,如果在原始人的洞窟壁上或后来的建筑物上,便成为建筑物最早的雕刻,其随后逐渐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政治和艺术范畴,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各种具体文化现象的发展。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同步,中国的雕刻在远古时期就已很发达了,但真正在建筑中普遍运用,同整个建筑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却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宗教石窟建筑中。在早期石窟中,一切空间都被神所占据,雕像也浸透了宗教意义。那时石窟中佛像的特征是高肉髻或螺髻,衣袈裟而袒右肩,手作无畏印姿势等。未成道前的佛称作菩萨,衣着特点是宝冠,上身袒露,著璎珞或佩巾,下身羊肠大裙,赤足。这些佛或菩萨数目众多,而各自蕴含的宗教意义又非普通人所能明白,所以笼罩着一片神迷雾幛。唐代以后石窟造像逐渐世俗化,人文性质的造像或多或少地占据了石窟空间,意味着雕像开始替代人而跻身于神界。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而被汉化,佛雕也与中土木建筑结合,形成了寺庙塑像。寺庙大殿宽大的空间,不但容纳了体量巨大的佛塑,而且为信徒的焚香礼拜、游览观瞻提供了足够的余地。加之寺庙塑像与佛教的世俗化同步,人情味日渐增多,神秘色彩日渐消退,尤其以人间众生相为原型的罗汉的急剧增加,其象征佛意的面目已今非昔比。这样,寺庙也日渐成为其人间乐园,人从罗汉群像前走过,仿佛置身于街市,人生万相,喜怒哀乐,皆备于此。这种为人神共娱而修建的寺庙,当属亚雕塑型建筑,它与仅仅叙述神界故事的雕塑型建筑(如石窟),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所不同。 (2) 线条与块面。 中西方建筑雕塑,从外在形态上看,最主要的区别是中国雕塑注重线条,而西方雕塑则注重体面(块)。原始时期的圆雕,一开始就确立了雕塑的特质,即体块的空间造型,西方文化继承了这一传统。虽然在古希腊最初的建筑中,随着青铜刻具被运用于大理石创作,圆雕被转化为浅浮雕,雕像的体块感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石器时代作为独立艺术的石雕、陶塑在青铜时代普遍成为建筑的装饰手段。在欧洲,随着石建筑的发展,由于石材具有的体块特质,加之石雕长期依附于石建筑,所以雕塑的体块特质越来越得到了加强,并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而中国雕塑的主流,却是自青铜时代就发展了的线性特质。中国人偏爱线性艺术,所以即使强调块面为特质的石雕或铜器,到了中国艺术中多被雕以纹饰,从而削弱了石头与青铜的体积感和沉重感。如青铜器本是体积特质的造型,可是中国古人没有去加强它的体块感,而是用种种精美的纹饰去减弱体块感。再如,注重体块特质的印度石窟雕塑传入中国后,其凹凸的肌肉渐渐削减,飘拂的衣纹渐渐增益。龙门石窟中的浮雕,几乎全用线刻或浅浮雕的手法,衣纹线条流利舒畅,配合排列疏密有致。而太原晋祠泥塑侍女群像,则更是完全地体现了线绘人物画的风韵。中国建筑雕塑注重线条的特质,根本上是由于建筑材料的因素使之然:木头无论纹理还是外形,线条的特质都要多于体块的特质; 泥土不易于形成石头棱角分明的体面特质。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中国文化“时间型”的特点和西方文化“空间性”(参阅本书“时空观念”)特点,决定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中雕塑注重线条和注重体块的根本差异。(参阅陆建初 《智巧与美的形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