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秧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开秧门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农业生产风俗。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尤以安徽的江淮地区盛行。每年芒种时节,插秧前夕举行这种仪式,有预祝秋季水稻丰收的吉庆意味。江淮地区这种仪式由家长主持,焚香放鞭,祭土地神。祭毕,全家族会餐,饮“开秧酒”,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辈至水田中插下第一颗秧苗,晚辈子孙再接着插秧,同时唱插秧歌,男女对赛,年轻人相互撩洒秧田泥水,虽被泼得浑身淋漓,亦不恼怒,反以为吉利。江浙地区在插秧第一天,则是由主妇备好点心,饭禁酒肉,让家人会餐一顿,并品尝各种带有丰收象征的食品。有的户主还绕秧田一圈,拔一把秧苗带回家扔在门墙上,谓之“秧苗认得家门,丰收由此入门”。插秧结束的当晚,一般还举行“关秧门”仪式,照例热闹吉庆一番。

哈尼族在栽秧前举行的全寨性开栽仪式。时间由咪谷和长老商定。届时,各家备一甑黄花染的糯米饭,寓金黄色庄稼之意;每人一个红鸡蛋,象征稻谷丰硕。杀鸡一只,与泥鳅、黄鳝共祭祖宗与秧神。饭后,人们着新装聚到田间。咪谷边念栽秧词边插下第一株秧,连插三株秧,全寨栽秧即正式开始。在绿春等地,届时,人们到田间,男子递秧苗,妇女迅速插下三株秧,即往男子身上投泥巴,男子则往对方身上泼水。开秧门后,各家开始插秧。

即在插秧之前要行开秧门仪式,各地时间不一,有“活路头”的村寨,在开始插秧那天,“活路头”要带上供品,其中有雄鸡一只,香纸一帖,米酒、糯米饭若干,五根茅草和一根六七尺长去了皮有五个杈枝的泡木树,于天刚麻麻亮时去到田里(路上不准人看见,否则被认为不吉利),先把泡木树和茅草插在田中,再用供品敬供,之后扯秧插上三五窝即可回家,其他人才能跟着插秧。没有“活路头”的地方,各家自己开秧门,由一长者走到田间,先插一束芭茅草,然后围芭茅草插九蔸秧,其他人才跟着插。这主要是祝插秧顺利和新谷丰收。

栽秧这天,天尚未大亮,主人便下秧母田扯秧子,并在自家田里插上三窝,俗称“开秧门”。《南溪县志?方言》称:“开秧门,始栽秧也。”然后由一位栽得又快又好的人(俗称“栽秧师傅”)“开秧口”,其余的人跟在他后面栽,为了鼓足大家的干劲,还要长声吆喝地唱山歌。人们边唱边栽,情绪十分热烈。

在川西平原等地,每年到栽秧时节,民间习惯把栽秧的第一天称为“开秧门”。届时,人们推选一个栽秧技术好、身体强壮的人先下田“打线”,作为示范。待他栽过十多行后,人们才依次从行边下田跟着栽。如栽秧队伍中技术好的人多,便会出现你争我赶的热闹场面。

皖中一带,稻秧长到三五寸时,就要插秧,礼节很隆重。选好日子的早晨,在门口摆上香案,供上两把秧,放鞭炮,举行“开秧门”仪式。吃第一顿饭时,田主人要恭恭敬敬地把一只煮熟的鸡头,奉送给大家公认的栽秧能手。插秧时亲邻之间互相帮忙,不计报酬,只请喝酒,名曰“黄泥酒”。插秧当天一定要栽完一块田,否则为“破田”,不吉利。栽完秧后,要留下两撮秧,一撮撂在放牛的塘里,一撮撂到房顶,以预测年景。秧苗朝上为丰年,秧根朝上为荒年,横在房顶年景一般。栽秧完工那天,还要“糊秧门”,也称“糊稻仓”或“了秧”。栽秧时男女互相比赛,最后总有一人落后被关进“秧门”,于是其他人便抓稀泥糊他的头脸,以此取乐。有些地方专门糊家主或东家媳妇。农业合作化后,有的地方糊生产队长。秧栽完后,东家还要招待喝“了秧酒”,庆祝丰收,稻谷满仓。安庆地区“开秧门”时,听到喜鹊叫,预示年成丰收;若是乌鸦叫,预兆年成歉收。打秧人不能把秧把子误抛到栽秧人身上,“遭秧”(殃)视为不利。“催秧酒”是荤菜六大盘,要装得满满的,还要以整鸡上席,如缺了腿脚什么的,就会有人讽刺:“今年田里丰收,就是田拐缺了一点。”规定每人吃五大块猪肉,吃不了带着走。

皖南地区“开秧门”这天早晨,由当家人去秋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回家放在供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以泥秧全部粘上阁板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兆头。繁昌一带,拔秧人第一次下田必须轻手轻脚,不能发出大水声。传说水的响声大,“秧姑娘”以为拔秧人跌倒,就会前来搀扶。一搀扶,拔秧人手腕定会被“秧姑娘”捏肿,以致长时间不能插秧。

皖中一带,插秧时要唱山歌。安庆地区由栽秧能手领头唱,众人和唱。歌词为:“白米饭好吃秧难栽,白粉粑好吃磨难挨,鱼儿好吃网难撒,山歌好唱口难开。”大多为吉利语言。皖西等地不唱歌。

农作物种植时,为了求得丰收,人们便求神灵保佑。旧时,在信阳一带稻区,插秧前,各家都要在自家堂前或社庙祭祀土地神,有的干脆直接到田头祭祀。届时叩头烧香,打鼓放炮并以酒肉招待前来帮忙的亲邻,俗称“开秧门”。土地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秧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求神之举,渐渐成为招待“扛腿肚子的”?帮助栽秧者)的活动。

扯秧时,主人先下田扯个缺口,名曰“开秧门”。开秧门是农事之盛日。是日五更用餐,天亮下田,因要求一天插完,故须“叫工”(请帮工)。叫工以工换工,不给报酬。主家招待较好的饭菜,另备发(米)粑、油饼、绿豆糯米稀饭,送到田间“过晏”、“过下”。插完秧喝酒,名曰“插秧酒”。扯秧开秧多在黎明前进行,并要举行一系列的崇秧仪式。首先是户主和帮客中之长者、领队神秘地来到秧田,燃稻火一束,绕秧田做熏赶害虫动作,并将火把存放于田缺口处,继将腊树叶放在火上炙烤,使之发出炮仗爆炸之声,帮客们便打起“哦嗬”,击起单鼓,下田扯秧。扯秧过程中还要发秧请秧神。

请秧神多是一名鼓匠击鼓领唱,踏节欢舞于田塍上面,众人相和,歌词具有古朴的原始宗教色彩。如:“到春来,百草生,拜请秧神大天尊。秧神要来早早来,莫等深更半夜行,深更半夜下露水,打湿花鞋长绣裙,打湿绣鞋褪了色,打湿花裙色不明。大门来,狗儿奔,耳门来,鸡打鸣,后门来,猪拱脚,天门来,好安生。秧神要来早早来,今与凡人开秧门。”

第一天插秧,俗称“开秧门”。这天,主妇要备好点心、饭菜、酒肉,要让家人和对工者饱餐,每人还要吃一个鸡蛋,谓之“彩头”。武义一带要吃用糯米做成的种田?。义乌一带要吃笋,以示稻苗像笋一样快长。永康等地要吃粽子和年糕,象征“粒粒种,年年高”;常山一带忌吃粽子,认为粽子越扎越紧,往后日子不宽裕了。衢州一带这天吃五餐,天亮起床吃?,早餐吃两个鸡蛋,中餐菜肴要12大碗,其中要有拳头大块的猪肉一大碗,称为“种田片”,吃酒则要猜拳,但忌叫“猜拳”而称“发丛”,酒后要吃馒头;常山一带有的备酒吃“莳时饭”,请挚友乡邻,互贺吉利,来客不拒,并说“多请一个客,下半年多打一担谷”。

每年第一次插秧叫 “开秧门”,又叫“开秧院”。开秧门这天(有的地方是前一天)举行祭家堂、拜土地、拜三官,认为稻是天赐地益水养。祭后在田头插上用黄表纸包裹的柳枝,表示已祭过土地了。开秧门要吃一顿酒,叫“下田酒”(或“赤脚酒”、“开莳酒”)。早上每人要吃两个鸡蛋,主不浮秧。莳秧能手莳第一排秧。有的地方晚上请插秧手吃肉,插秧能手坐上席。

做稻把

从秧田中拔小秧,要先拔三棵洗净擦手,认为不“发秧疯”。拔第一把秧要背着太阳,口中念:“稻结秧,母抢子,母子安,多结子。”插第一行秧不能开口,插秧时插秧手互相之间不能用手接,只能一人把秧抛在地上,另一人从地上拾起。解下扣秧苗的稻草不能随地扔,要随手埋在莳好的秧根泥下,绝不能把秧莳扔到稻草圈内,民间叫“子不犯娘”。向田里扔秧时不能打到人身上,否则,认为很晦气,别人要为他破除晦气。插秧时,每人插六行,如果有人手慢留下空行,这叫“给田神戴枷”,快秧手不能堵死这个空行,叫“留生路”,同时要调快手把空行补上。如果一块田莳到最后尚缺几把秧,距自家秧田又远,可以到邻近人家拔几把,不算偷,但必须不用绳捆,不用担挑,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莳秧时节运秧是件大事,季节不饶人,所有官船都必须让秧苗船先行。莳秧人插完第一行后,均以唱山歌提精神,有齐唱,有相邻间对唱,此起彼伏,“远听好像鹦哥叫,近听好像凤凰鸣”。歌词有长有短、内容有雅有俗。有钱人家雇山歌班,在田头唱山歌以鼓动生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