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开脸

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开面”、“绞脸”等。旧时汉等民族婚俗之一。指婚礼前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女子一生只开脸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谓全福妇女进行操作。具体方法是,用细线绞去额头、脸颊和脖子上的汗毛,并修齐鬓角和额发。《红楼梦》第十六回:“(香菱)竟给薛大傻子作了屋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开脸习俗不尽相同:广东汉族客家人在婚娶前数天举行,陕北、江淮、皖南等地则在新婚后的第二天上午;延安地区,新婚的第二天清晨,一对新人先吃饭后洗脸,接着,新郎拿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在新娘睑上擦抹几下,并拔掉她脸上一根或几根汗毛,就算开了脸。有的地方,开脸时,为新娘开脸者要为新娘唱预祝生育的《开脸歌》。有的地方,由伴娘给开脸,开脸毕,要给开脸者支“开脸钱”。广西防城一带京族,迎亲前几天,男方要给姑娘送去搽脸的香粉和红线,这时,姑娘照例要放声大哭,亲友们边劝说边把她扶上堂屋,由一位有夫之妇用男方所送红线勒去姑娘面额上的汗毛,再搽上香粉,表示她容颜一新,就要出嫁当新娘了。

湖北沔阳姑娘出嫁开脸的习俗很早就有。所谓开脸,就是由牵亲婆给姑娘修面。姑娘出嫁的那天,牵亲婆用朱红丝线绞成双股,绷在双手上,随着两手一紧一松,红丝线一张一驰,将姑娘脸上的汗毛拔去。开脸后,着上嫁衣,待男方打轿去拜堂。如果姑娘出嫁不开脸,那是极不光彩的事情。姑娘出嫁后,每隔一、二个月也要开一次脸。至今在当地农村不少地方仍保留此风俗。

婚嫁习俗。亦称“绞脸”、满汉族皆有,曾流行东北等地。成婚之日(或次日)新娘坐帐将结束,或吃“合喜面”前,由婆家或娘家请一“全福”妇女(即公婆、丈夫俱在、儿女双全之人)用丝线、新镊子、绞去脸上汗毛、开齐额发鬓角,故称。自此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汉族多于婚前1―2日在娘家行之,满族则婚后于夫家行之。此俗农村一些地区尚流行。

土家族婚姻礼俗。土家族妇女,在未婚姑娘时期,蓄梳辫子,蓄留着脸上胎生的汗毛,这是作为未婚的标志。出嫁告别姑娘时期,就必须将辫子梳成粑粑髻,刮去脸上的汗毛,谓之分头或满头和开脸或上头。日期在出嫁前一天,择族戚有德行妇女,为出嫁姑娘扯眉毛,细如弯月,以线勒去鬓边脸上汗毛,并用鸡蛋滚之,以及将辫子梳成髻子,盘于脑后,别上银簪。这样,标志为成人妇女了。

又叫 “择脸” ,汉族婚娶习俗。流行于陕西及华北地区。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请村里的 “全命人” (有儿有女的) 或者姐姐、嫂子用两条细线将额上、脸上、颈上的汗毛纹尽,并将眉毛绞细。也有用锋利的瓷瓦片来刮的。绞过汗毛、眉毛后,然后让姑娘涂脂粉,穿嫁衣。延安一带,开脸的时间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郎新娘先吃饭,后洗脸。洗完脸以后,新郎拿一个去皮的熟鸡蛋,在新娘脸上擦抹几下,并拔掉她脸上一根或几根汗毛。“开脸” 表示新娘处女生活的结束和媳妇生活的开始。

女子出嫁前,要开脸迎新,这是结束处女生活的标志。开脸也叫开面,必须由“全福人”或姑娘的舅母来做,用两条线交叉,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并修齐两鬓。歙县民间开脸唱开面歌,如:“一线金,二线银,三线做夫人,四线事事如意,五线五子登科,六线六六大顺,七线七仙美貌,八线八仙童寿,九线九子十三孙,十线十全俱足。好,好,好,白头偕老;喜,喜,喜,夫妇齐眉。”灵璧县民间开脸时,手里拿着红鸡蛋在新娘脸上边滚边唱:“红鸡蛋,满脸转,今年请俺喝喜酒,明年请俺吃喜面。”经过开脸,修除脸上的汗毛,就不再是“黄毛丫头”了。

20世纪50年代以前,河南大部分地方女子出嫁前,要行“开脸”礼,也有在入洞房、行“坐帐”礼后,与“上头”礼一起进行的。一般开脸多在出嫁前1~2日进行。届时,请一“儿女双全”的妇女,为出嫁女拔净脸上的汗毛,并将眉毛择细,即为“开脸”,亦称“净面”、“绞脸”等。开脸时,开脸者先将女子脸上,涂以香粉或炉灰,以防疼痛或过敏起疙瘩,然后将一红线打成的活馈儿,一头咬在口中,再用两手中指和拇指绷紧另一头,利用线的滚动和开合,拔掉脸上汗毛。开脸后,女子父母要送几枚铜钱,酬谢开脸者。60年代后,此俗渐衰。今女子出嫁前,许多都要到理发美容店护肤、美容。

在黄梅县,“开脸”是出嫁当天的第一项仪程,也是出嫁女化妆的首道工序。黄梅民间风俗,姑娘在出嫁之前,面部的胎毛是绝对禁止刮、剃的,就是在出嫁当天也不准动刀子,要由专职“开脸婆”用两根细麻线在其面部来回滚绞,将面部胎毛一小片、一小片地往下扯。因此,开脸又名“扯胎毛”。之所以只扯不剃,因为人们认为若用刀剃便易生出粗壮的黑毛――胡须来。具体操作程序是出嫁女与开脸婆对面而坐,开脸婆首先将花粉均匀地扑洒在嫁女面部,再用双手反复抹擦,直到其面部发热、发烧――这样扯起来便不会感到痛了。然后开脸婆用两根长约一尺许的红麻线(其粗细与纳鞋底的索子差不多),双手各持两个线头成“”字形,在其面部交叉滚动,直至将胎毛全部拔尽为止。开脸除了便于化妆之外,还有“褪掉胎毛便成了大人”的意思。所谓“胎毛未褪,乳臭未干”,前者是指尚未到出嫁年龄的姑娘,后者是指未成年的小男孩。开脸之后,开始化妆,往往从早饭开始至午饭前才结束。这边梳妆完毕,那边的花轿便到了。

鄂南一带,开脸时,嫁姑在母亲的陪同下要唱“开脸歌”。常为:“梅花开在三九天,多谢阿婶来开脸。”最后,主人要送开脸者利市(酬金),开脸者则以红丝开脸线绕戴在嫁女的右手腕上,以示红线好姻缘。

在江汉平原,操作方式又有所不同,时间是在出嫁的前一天。开脸时已婚女同出嫁女对面而坐,先在出嫁女的脸上扑上粉,然后将两线呈叉状,边扯边吟“开脸词”:“开脸开脸,转换新颜。一开金枝玉叶,二开贵子状元,三开龙凤呈祥,四开百事合欢。开脸大吉,花果团圆。”湖北京山县一带有条以“开脸”为谜底的谜语:“两个对面坐(线互相搓绞),弄得毛碰碰(搓绞下许多汗毛),一个喊轻点(汗毛扯得疼),一个喊不动(忍住疼,好继续扯脸)。”在鄂东南,则由两位已婚,并且必须是有儿有女的妇女开脸,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用口含线予以配合。所用麻线有的是一根红线、一根绿线,有的是两根红线,有的是一根素线。开脸时,边扯汗毛边念“开脸词”予以祝贺:“左弹一线生贵子,右弹一线产娇男。一连三线弹得稳,小姐胎胎产麒麟。眉毛扯得弯月样,状元榜眼探花郎。我们今日恭喜你,恭喜贺喜你做新娘。”

是识别女人已嫁或未嫁的标志。全可人用丝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去,故也叫“绞脸”。之后用一个剥了皮的鸡蛋在新娘脸上滚几下,再重新敷脂粉。摘去上轿前戴在耳朵上的“丁香”,换镶珠宝的长耳环。开脸后,要将上头时梳的小抓髻破开重梳,并插戴各种首饰,除别顶的金簪子外,还要插一个点翠镶珠宝的小圆花钿,亦名为“冠子”。其直径不过四五厘米,关系到妇女的身份。当年大户人家有纳妾之风,全仗冠子识别嫡庶,非明媒正娶的再受宠也不得戴冠子和穿大红裙子及氅衣。倘若丈夫有官爵,正太太按照丈夫的品级,在冠子上缀有微小的顶子和翎子。遇有喜寿应酬时,均戴上以示身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