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门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门节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宗教传统节日。德昂族称“出洼”节,傣语叫“豪瓦萨”。开门节与关门节相联系,德昂族称关门节为“进洼”节。进洼节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傣历每年九月十五日(约为农历六月中旬)过关门节,十四日午夜以佛寺鼓声为号,开始“进洼”,老人把供品送至佛寺的佛座后面。十五日举行隆重的赕佛仪式。从即日起,为时三个月以内,不许青年男女欢聚谈情,禁止嫁娶,佛爷和小和尚亦不准到外寨住宿。进洼节的最后一天,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约为九月中旬)过开门节(“出洼),表示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已满。届时,男女老少皆盛装前往寺院拜佛,把食物、香烛、鲜花、钱币等献供给佛祖。老人们把“进洼”时送去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未婚少女纷纷进寺拜佛,感谢佛祖开禁之恩。十七日举行集市和赕佛活动。大家还要在三天节期内进行各种文艺活动,燃放焰火,点孔明灯,放高升,舞灯串寨。佛门僧众可以自由出入,民间信徒可以盖房结婚,一下子变得特别热闹起来。从形式上看,开门节、关门节是个宗教节日,但实际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关门节的三个月正是夏季农忙时期,让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安心劳动。开门节时,收获已毕,于民休息,庆祝丰收,搞些非生产性的建设及社会交往,是很必要的。 中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宗教传统节日。德昂族称“出洼”节,傣语叫“豪瓦萨”。开门节与关门节相联系,德昂族称关门节为“进洼”节。进洼节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傣历每年九月十五日(约为农历六月中旬)过关门节,十四日午夜以佛寺鼓声为号,开始“进洼”,老人把供品送至佛寺的佛座后面。十五日举行隆重的赕佛仪式。从即日起,为时三个月以内,不许青年男女欢聚谈情,禁止嫁娶,佛爷和小和尚亦不许到外寨住宿。进洼节的最后一天,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约为九月中旬)过开门节(“出洼”),表示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已满。届时,男女老少皆盛装前往寺院拜佛,把食物、香烛、鲜花、钱币等献供给佛祖。老人们把“进洼”时送去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未婚少女纷纷进寺拜佛,感谢佛祖开禁之恩。十七日举行集市和赕佛活动。大家还要在三天节期内进行各种文艺活动,燃放焰火,点孔明灯,舞灯串寨。佛门僧众可以自由出入,民间信徒可以盖房结婚。从形式上看,开门节、关门节是个宗教节日,但实际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关门节的三个月正是夏季农忙时期,让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安心劳动。开门节时,收获已毕,与民休息,可庆祝丰收。 亦称“出洼”, 傣语为“奥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类似中原佛教的“解夏”。时间在傣历的十二月十五日(约当夏历九月中)。这一天表示从 * 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期已满,男女老幼皆盛装去寺里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献佛,并举行盛大娱乐集会,燃放 * 火花和 * 高升,点孔明灯,跳各种舞蹈,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这时雨季已过, 稻谷收割完毕, 故亦为庆祝丰收的节日。中南半岛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此节日。 又称“山洼”。傣族称“奥瓦萨”。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每年傣历12月15日(约农历九月中),关门节后三个月的净居赕斋期满,傣族男女老幼皆盛装到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蜡条、钱币献佛,并举行盛大的娱乐集会,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走村串寨进行舞灯表演,庆贺净居斋期结束。这时正当稻谷收割完毕之际,故亦为庆祝丰收的欢乐节日。我国云南信奉小乘佛教的布朗族、德昂族、一部分佤族及中南半岛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都有此节日。 又称“出洼” 。傣语为“澳瓦萨” 。我国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来源于印度古代佛教雨季安居斋戒的习惯,类似中原佛教的 “解夏” 。举行的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约农历九月中),此时雨季已过,稻谷收割完毕,表示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期已满,人们可以恢复平时外出的正常活动。此日信奉小乘佛教的信徒,男女老少皆穿民族盛装去寺庙拜佛,以食物、腊条、鲜花、钱币献佛。拜佛毕,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跳各种舞蹈,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表达丰收的喜悦。中南半岛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此节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