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骞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广东佛山一带的帽绫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碉。张骞建元中为郎中,后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39年,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经匈奴之地为其扣留达十余年。后逃脱取道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公元前126年归汉,在外共达13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武帝刘彻之命再次出使西域,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夏。史载,在此之后,西域的毛织物不断输入中原。为中原内地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至于张骞作为帽绫业祖师,一说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相传张骞出使西域时,在浩瀚的银河畔巧遇朱郎夫妇,带回织女赠送的织机石――支撑纺织机车的石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西域少数民族的织?及经纬组织之法。概因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勾通西域与内地的纺织技术交流,因此,被绫帽业尊奉为祖师。清朝,佛山镇帽绫行业的织工,立庙祀之,内供博望侯张骞神像,每逢年节生辰诞日,该行业从业者焚香燃烛,置供设祭,顶礼膜拜,祈求神佑。 西汉开通西域的使臣。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早期经历不详。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势力强盛;汉初,不断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王朝基本采取防御政策。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即位,凭借已有的雄厚实力,欲相约匈奴的宿敌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奉武帝之命,率领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胡人”甘父作向导西行。穿越河西走廊时,遇匈奴骑兵,寡不敌众,全体被俘。张骞被匈奴军臣单于扣留11年,终得隙脱逃,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其时,月氏人已被迫西迁,至大夏的故地(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定居。固其地物产丰富,较少战乱,大月氏王已无意向匈奴复仇。张骞等逗留年余,无望而归。归途中,他们走“南道”,经羌人地区,几经周折,于元朔三年(前126)返抵长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共历13年,回来时仅剩他与甘父二人,足见路途之艰险。史书誉此行为“凿空”,意即空前的探险。他就其见闻,向武帝作的报告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当时西域地理历史的珍贵资料。武帝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元朔六年(前123),他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出击漠北,因作向导有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元年(前122),奉命在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主持探辟由西南通往西域路线的活动,虽未达目的,但对西南的开发有很大贡献。元狩四年(前119),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任他为中郎将,派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人的使团,带着丰厚的礼物,到达乌孙国。其后遣副使多人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元鼎二年(前115),返回长安。虽未达到与乌孙结盟、共击匈奴的目的,但与西域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自此,汉朝同各国的使节、商团往来络绎不绝,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发展和加强起来。当年,武帝任命他为大行,位列九卿。次年去世。传见《汉书?张骞传》。 (?―前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袭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怨匈奴。汉朝廷本有灭匈奴之心,欲通使月氏,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堂邑氏奴甘父同出陇西。路经匈奴辖地,被俘,留匈奴十余年,匈奴王为其娶妻,生子,然骞始终持节不失。后乘隙得脱,西行至大宛(今费尔干纳地区),经康居(今锡尔河中游一带),抵大月氏。大月氏王被杀后,国人立其夫人为王,此时已征服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占其土地,统领其部,贪其土地肥美,少寇掠,生活安定,认为与汉相隔绝远,难以联络,从而已无向匈奴报仇之意。张骞又在月氏人引导下至大夏,仍未搞清月氏人的意图。留月氏一年余,从南道返国。为避匈奴,傍南山而行,欲从羌中归,但仍为匈奴人所得。被拘一年多之后,匈奴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因单于死而发生内乱,张骞与匈奴妻及堂邑甘父得以逃出归汉。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出使西域十余年的情况,并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他谈到在大夏时,曾见过邛杖、蜀布,问大夏人何处得来,答曰得自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知可从身毒通西域。他认为通西域,从羌中险而恶,向北则为匈奴辖地,因此劝汉武帝由蜀入身毒,路途近便,又无敌国。武帝听说大宛、大夏、安息(今伊朗地区)皆为大国,多奇物,并颇与汉同俗,兵弱,贵汉财物,诚得以礼义统属,则可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从而决心采纳张骞的建议,开西南夷道以交通西域诸国。于是始通滇国,但因为昆夷所阻,此道未能开通。 张骞的出使,使中国人首次对西域的情况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为加强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汉王朝交通和进而管理西域的发端。汉武帝为表彰其功,封其为太中大夫,堂邑甘父也被封为奉使君。张骞出使西域时,随从者百余人,归来时只有他和堂邑甘父二人,其余的人都没于匈奴和西域。元朔六年(前123),汉大举击匈奴,张骞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因其留居匈奴十余年,颇知水草之处,军队人马得以不乏。归朝后,因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出兵误期,依法当斩,以其爵位赎罪,免为庶人。但仍常向武帝讲说大夏等国之事,因此劝武帝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送公主与乌孙王联姻,结为昆弟,与乌孙建立联盟,则是断匈奴右臂;连结乌孙之后,西部的大夏等国皆可招来为汉外臣,武帝非常赞赏他的建议,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各带马二匹,驱牛羊上万头,载金币绢帛亦价值数万,出使乌孙。随从人员多持节为副使,以便沿途派往各国。张骞抵达乌孙,把礼物送给乌孙王之后,建议说,乌孙若能向东迁回故地,则汉朝遣公主为王夫人,结为昆弟,共同抗拒匈奴。乌孙王考虑与汉相距较远,不知汉之大小;而与匈奴较近,又服属匈奴很久,大臣都不愿迁徙;他自己则年老无权,号令不行。因此派使臣为张骞送行,并向汉朝廷献马数十匹报谢。乌孙使臣到汉后,见人多地广,国富兵强,归国报告,乌孙王才开始重视与汉的关系。张骞在乌孙时,分遣副使多人前往大宛、大夏、康居、月氏等国。张骞归朝后,被拜为大行,掌接待四方宾客。翌年去世。此后一年余,他派往大夏等国的副使也分别与各国使者还朝,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通使。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廷派往西域诸国的使臣都称作博望侯,以取信诸国,西域与汉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乌孙后来终于与汉朝廷建立联盟,共同击破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各国,不仅使中国人首次对西部各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为开辟从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作出了极大贡献,为后世所赞赏。此后,西域很多特产传入中国,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特产据说皆由张骞从西域带入中土。张骞有关西域情况的叙述,是有关西域的最早、最完备的记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