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弥曼差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弥曼差派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占代六派哲学之一。它和吠檀多派都尊信吠陀,并以吠陀为基础建立各自的学说。前者重吠陀祭仪的研究,故称业弥曼差;后者重吠陀智理的研究,故称智弥曼差。又因在吠陀系列中,祭仪论在前,智理论在后,故前者称前弥曼差,后者称后弥曼差。相传前弥曼差系耆米尼所创,故一般称弥曼差派为耆米尼学派。弥曼差为梵文词的音译,原为探讨、研究之义,最早多见于梵书,常指对祭祀仪式的研究。其研究日深,后渐成学派。最早的经典是《弥曼差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二世纪,作者是耆米尼,其历史迄无所知。此后的《弥曼差经》的注释家和著名论师有弗栗底迦罗(释作没有流传下来)、夏伯罗(约四五世纪,评暂称《夏伯罗评暂》)。之后的著名论师有枯马立拉?帕得和普罗帕羯罗。他们是同时代人(约八九世纪),都评暂了《夏伯罗评暂》。枯马立拉著有《颂释补》、《?多罗释补》和《图普底迦》。普罗帕羯罗著有《大释补》和《小释补》。由于两者观点分歧,使弥曼差派发生分裂,形成帕得学派和普罗帕羯罗学派。继后,这两派的评暂家有夏立格那特(约九世纪)、孟特纳?弥尸罗(略晚于枯马立拉)、巴尔特夏罗提?弥尸罗(约十六世纪)。弥曼差思想属于印度古代正统哲学体系,它尊信吠陀,研讨祭仪,探究达磨(法、职分、规律等)、追求解脱,然而内部却蕴藏着奇特而又丰富的无神论、唯物论和辩证思想。为了捍卫其出于原始巫术的思想体系,竭尽全力批驳各种有神论和佛教中观派、瑜伽行派以及不二论吠檀多派的唯心主义,在批判他们世界空幻不实论的同时建立了世界真实论。它借助逻辑,与有神论和唯心论论战,因而发展了量论。它的世界真实论袭用了胜论的6句义说,即把世界概括为6个范畴:实(实体)、德(性质)、业(运动)、同(普遍)、异(特殊)、无(非存在),后一句义是后加的,丢掉了《胜论经》中的和合。证知真误的方法或尺度也有6个:现量(直觉)、比量(推理)、比喻量(比喻)、义准量(从相违得出的判断)、圣言量(吠陀和圣贤之言)、无体量(因无而获无的判断)。其无神论和唯物论思想有:声常论。弥曼差派崇尚声音并大有置声于无上地位的趋向。在他们看来,声音不是所发器物的一种飘忽不定的属性,而是常住不逝的实体。它虽然刹那即失,但并不意味泯灭,一有机遇便缘物而发。声音固有诠释的本性,故闻声便知其意。字声与诠意并非由人们的习惯所生,而是固有,故谓声常。并进一步认为,声音即祭仪、律令、全部吠陀,是无上的存在、达磨的渊源。而达磨则是任何人不可逾越的职分、是不可违抗的规律。他们敬重吠陀诸神,只因为他们是在行祭诵咒时不可缺少的声音。在此声音并未异化为全知全能的神,而仍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无前论。弥曼差派崇尚祭祀、相信祭祀仪式会带来好的结果,但它并不像一些有神论那样认为祭祀是对神的取悦,或神受到祭品的抚慰而回以报偿,而是认为祭祀仪式通过它自身,或通过其自身固有的潜能产生效果。在此无前因存在,即曰“无前”。这种无前论还认为,仪式行为所产生的不可见力量甚至在行为结束以后很长时间内还会存在,直至它的结果产生。曲解和别解是弥曼差派针对印度佛教中观派、瑜伽行派和不二论吠檀多派的世界空幻不实论提出的命题。这三个唯心主义宗派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主体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只不过是犹如视绳为蛇一样的幻觉。要么将非有视为存在,要么将主观视为客观,要么将被临时制造出来的假像视为真实。普罗帕羯罗弥曼差派针对这种虚妄论证尖锐地指出,所谓幻觉是对两种不完全认识的曲解。如绳与蛇,一种是对绳的不完全的直觉,一种是对蛇的不完全的回忆。这两种对象在认识中都丧失了它们原有的真实形态或各不相同的特征,因而,混同了二者的区别,将绳看成蛇。这是对两种不完全认识的曲解造成的。尽管如此,这两种不完全认识的对象仍然是真实的,绳仍在眼前,蛇仍然存在于另一个地点和另一个时间。这绝不是对不存在的或自我精神的或不可名状的假象的认识。帕得派对此却提出另一种解释幻觉的理论,即“别解论”。首先,他们承认幻觉是一种事实,然后,又指出幻觉这一事实并没有否定真实的存在,而只是说明它将一种真实的东西当成了别的一种真实的东西。在绳与蛇的幻觉中,尽管幻觉是不完全的认识,但它所幻觉的对象仍然是实实在在的。绳是绳,蛇还是蛇,它们的本质不依幻觉而改变。而作为一种认识的幻觉则可改变:“那是一条绳,不是一条蛇。”这时被否定的是关于蛇的那部分经验,而另一部分经验却得到了肯定。弥曼差派为了反对唯心主义关于一切经验认识在本质上都是虚假的论点,建立了一切知识都是真实的“自真说”。依据自真说论证,认识之所以能认识是因为它能揭示它的对象,而认识对象则被认识所揭示。所以,认识是真实的。弥曼差派追求解脱,相信业力和报应规律,与其它教派无不同,则在方法上有其独到之处。它反对数论的智慧解脱和瑜伽派的禅定解脱,而采取酷似《薄伽梵歌》的业瑜伽解脱的方法,即严守戒律,无使恶业为报;不有意行善,无使善业成酬。只要在祭祖或其它当从事的事业中勤勇精进、积极有为而无丝毫利我之心,则可获得解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