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强民体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强民体育

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人由于系移民,且因聚居于南方地区,无论是传统体育运动或是现代运动项目,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骄人的成绩。

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客家人最突出的是武术。武术,古称“技击”。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曾说:“客人多精技击。……每至冬月相率练习拳脚刀矛剑梃之术”。在客家农村,农民常常在劳作之余耍枪弄棒,习练武术,一则强身,二则在旧时为保家园所必需。客家为外来之人,历史上常与当地的其他居民发生冲突,没有强壮的身体和一身好武艺,在受到袭击时是会吃大亏的。即使是读书人,因为向往文武全才的目标,也常在晚间兼习武事。用客家话讲就是要“写得打得讲得”,不仅要能写会说,而且要能踢能打。所以,在客家地区,学过武术的人可占70%以上。

旧时的客家武术,派别极多,通常称为“教”,有李家教、朱家教、吴家教、刁家教等等,每一教即为一家一派。但一般可归并为高马派和低马派二类。所谓“马”,指的拳术中的“马步”。无论学习何种武术,坐练马步都是一种基本功。低马派主要练外功,高马派据说是清朝乾隆以后才兴起的,内外功兼修,深得少林精秘。李家教、朱家教、钟家教均系高马派。三教之中,以李家教最为精绝,其著名拳术,有催步插手等谱,催步五十二段,插手七十二段,此外如吊马插箭等法,均亦有名。

旧时客家人练习武术,一般以十几人或几十人组合为一个武馆,延聘教师,

馆指点传授。每日晚间集中习练,或枪或棍,或刀或拳,随己所好。新年将近时,这些武馆多练习舞龙舞狮。新年期间,则由教练领队出发,到各村寨表演,既舞龙舞狮,又表演武术,或单演,或对练,应有尽有,任人观赏,既自娱,又娱人,使节日气氛更加热烈喜庆。这种表演,也含有炫耀力量的成份在内。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客家地区接触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是较早的。如梅州地区早在公元1873年就已有单杠、双杠等器械和运动,足球则于1901年传入。1907年,同盟会员谢逸桥等人在梅县松口镇创立了广东省最早的体育组织――松口体育会,并创办了一间体育学堂,设专修科、普通科和简易科三科,学制定为八个月一期。

足球运动是梅州地区开展最为广泛的一项群众体育活动。1901年,足球首先传入五华县长布元坑中书馆,尔后迅速在全县兴起,1914年发展到梅县、兴宁、蕉岭等各县。从学校到工厂,从城市到农村,足球成为群众第一喜爱的运动。1929年秋,梅县一批店员工人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支以“强国先强民”为宗旨的“强民足球队”,后来发展成“强民体育会”。与强民足球队同一时期诞生的社会足球队尚有“岭东”、“梅西”等。从此,足球运动从学校走向工商界,走向社会,获得蓬勃发展。1931年,梅县举行了争夺“抗日救国”鼎的首届足球冠军大赛,逐鹿者有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组成的13支球队。比赛采用循环赛,赛期长近一月。最后,强民队以11胜1平的不败战绩夺得冠军。1932年,强民足球队访问汕头,并与英国舰队足球队比赛。这是梅县足球队首次与外籍球队交锋。强民球队诸将,本着雪“东亚病夫”之耻的精神,努力拚搏,打出了风格,结果以3:2(一说为2:1)获胜。汕头地方报纸以显赫位置刊登消息,称强民足球队的胜利为国人扬眉吐气。

在梅州地区最早兴起足球运动的五华县,更是产生了著名的“亚洲球王”李惠堂。李惠堂1905年出生于香港,幼年在五华度过,酷爱足球,13岁成为香港南华队队员,16岁登上香港足坛,屡立战功。20岁离开香港到上海。22岁被聘为复旦大学足球队教练。24岁在上海举行的“万国足球赛”上,被评为最佳明星,“球王”因此得名。1934年,年满30岁的李惠堂作为香港队成员参加全国运动会,在与安徽队的比赛中,曾独入14球,全队以24:0大胜。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以11:0大胜马来亚槟城队。李虽已年届35岁,但雄风依旧,频频运球过人,开弓劲射,一人独入7球,充分显示了“球王”的风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占领香港,李惠堂不愿作亡国奴,从澳门辗转回到内地。此后他先后在五华、桂林、重庆组织球队,并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义赛,筹集款项,救济难民和孤儿,支持抗日救国。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威望。李惠堂球艺精湛,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带球过人技术高超,尤以卧射堪称绝技,甚至世界驰名的球王贝利也自叹不如。李惠堂41岁挂靴退役,后在上海撰写足球评论文章,1948年写成《球圃菜根集》、《杂果盘》两本足球专著。一代球王李惠堂于台湾度过晚年,1979年病逝于斯。为了纪念李惠堂对中国足球运动作出的贡献,1990年9月14日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赞助创立了“李惠堂球王奖”,由中国体育报组织评选,以奖励那些对中国足球运动作出贡献的优秀足球运动员。由于李惠堂的杰出贡献,1988年被梅州市誉为“客家八贤”之一,立铜像于梅州大会堂中,供后人瞻仰。

梅州地区的足球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得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蓬勃发展。1951年、1953年,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指定以梅县足球队成员为主力组织广东足球队。1954年国家体委又批准梅县足球队可以直接参加全国性比赛。后来又称赞梅县为“足球之乡”。1964年,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十个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1979年,国务院批准梅县地区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6个重点地区之一。现在,全地区有各级各类合乎国家要求的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球队2000多支。梅州地区广泛普及的足球运动,为全国的足球运动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多年里,梅县地区先后为国家队、八一队和十多个省市的足球队输送了200多名球员。从1951年到1986年,梅县地区各类(成人、青少年、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女子、工人)足球队,参加省级以上重要比赛50多次,获得冠、亚军共39次,无愧于“足球之乡”的美称。

足球运动是一种对抗性强、进攻性强的体育运动,又是一种讲究集体配合的运动项目。这些,与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需要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在聚族而居中形成的集体主义精神不谋而合;与客家人居住在山地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相适应;与客家人在历史上曾奋勇抗击异族的进攻,或为了生存而同当地的其他居民而械斗相类似。也许就是因为这些,足球运动这项竞争激烈的体育运动,不仅是世界第一运动,也成了客家人最喜爱的最具有群众性的第一运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