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彝族丧葬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彝族丧葬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凉山彝族普遍实行火葬,州之边缘地区因受汉族影响也有实行棺木土葬的,对麻风病人和夭折者则用土葬。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躯体,到死的祖先那里去生活,送葬意味着为其灵魂送行。殉葬的物品,为备死者在另一世界生活所用。彝族葬礼之所以十分隆重,大概就源于此。 在死者弥留之际,家人就要给他穿上寿衣,等死者一断气,立即朝天鸣放一枪,亲人在哭声中给死者托嘴抹眼,使双目闭合,并在死者口中放一点银子,在其手中放一块刚烧好的羊肉,以白布蒙住头,使其仰卧于尸架(彝称“耶补”)上供人悼念。 死者刚断气时,要杀殉葬羊,将羊的苦胆挂在尸架上,将羊肝烧熟后和羊肩胛和荞粑,祭献在灵前。 悼念活动更是严肃隆重,除本村人之外,外地亲朋好友都要及时赶到。已出嫁的女儿及其婆家,得知噩耗之后,要立即组织其家族亲友,盛装打扮,骑上好马,背着酒,赶着牛羊,牛角上系着红绸,绸里包着碎银。有些地方的妇女,头上系上黄绸,高举数十尺长的红白相间的幡,前来悼念。各路悼念的队伍到达离丧家不远的地方时,便鸣枪志哀,丧家听到枪声后也要立即鸣枪应和。这时,丧家便派迎亲的队伍到村外迎接。两支队伍会合,边舞边唱,将客人迎到村中。客人们到灵前志哀哭泣,以表达心中的悲痛及对死者的追念之情。 悼念活动一般为3~5天,其间各方亲友要表演“瓦兹累”、“阿古格”、“扯格”等治丧舞蹈以及说唱摔跤等文娱活动,以歌颂死者的功德,劝慰死者的灵魂回到原住地与死去的祖先团聚。彝族人民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世间万物都有死”,对死亡比较达观。 祭祀3~5天后,尸体上盖着白布,身旁放着炒面袋和木制餐具等。尸体从家中抬出时,有众多亲友护送,前面有两人高举火把开路。到达墓地后,将尸体连同尸架一起放在柴块堆成的井字形柴堆上。死者的头要向着东方。火葬柴堆头、脚两边同时点燃。待火化后,有的将骨灰就地掩埋,其上按男七、女五放几块石头,作为坟志;有的地方死者若是老人,火化后将骨灰撒在深山老林之中;有的就将骨灰收起来,放进家族专用的岩洞中。 凉山彝族杀牛殉葬,以多为荣。有的竟杀几十头牛之多,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大大地影响了生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