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彝族毕摩文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彝族毕摩文献

分类:【地域文化】

彝文文献多由彝族毕摩撰写,人们又称它为“毕摩文献”。彝文文献是古代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内容包罗万象。彝文文献的材料品质有金石、甲骨、皮书、布帛、木刻、竹简、纸书等。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书写在纸质上的彝文文献。

彝文文献主要是手工抄写本,纸质多为棉纸,其开本没有统一规格。封面用麻布、棉布、羊皮或厚质纸等等。装订线大多在右边,书口开在左边。书的封面边沿还订有一小股麻绳和铜钱,用作卷书扎线之用。书写工具有将小竹杆或木枝削成尖状,蘸锅烟子、血、松汁、鸡蛋汁拌成的书写原料。彝文献书写从上到下,行从左至右。有些文献内页打红线条,一行书一红线条。有些文献扉页中还有插图,多用白描,也有多色的绘画图。有的配以云水图和几何纹,起装饰作用。扉页画、题图和插图,有的与文的内容有关,有的与文的内容毫无相关,纯起一些点缀作用。人们视彝文文献为具有灵性的神物,所以对它的收存和保管颇有讲究。我们知道,彝族有六大方言,现存的彝文文献主要流传在彝语东部方言的乌蒙山一带,即黔西南彝区和滇东彝区,东南部方言的圭山、巫山一带,南部方言的哀牢彝区,北部方言的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方言。时过境迁,原本统一的彝文文献通过千百年的变化,逐渐地走向了方言化,各自有着明显的方言特色。目前学术界还未及问津彝文文献的形成年代问题。我们认为彝文献的形成年代与彝文的创制年代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当彝文创制成熟后,人们也就开始用彝文记写文献了。

云贵高原的彝文文献主要收藏于民间,到底有多少部目前仍然还是未知数。彝文文献有多少类别,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通过彝文文献的类别,是系统认识和了解彝文文献的一种途径,所以彝文文献分类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彝族先民早有自己的分类法,彝族先民的传统分类法是把纷繁的彝文文献简明厄要地分为两大类。北部方言把这两大类谓之“毕摩特依”(意为毕摩书)和“众众特依”(意为大众之书);东南部方言又将彝文文献的两大类谓之“毕摩司”(意为毕摩之书)和“佐稿司”(意为娱乐书)。彝文文献传统分类法是从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的表现来分的。道光《大定府志》附录《土目安国泰所译夷书九则》中已有从彝文文献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谓夷文“书籍有曰命理,言性理也;有苴载,记世系事迹也;曰补书,巫祝书也;曰弄恩,雅颂也;曰怯杰,风歌也;又有堪与禄命书”。老一辈学者杨成志、马学良、果吉?宁哈先生等对彝文文献的分类都作过有益的探索,为彝文文献的分类作过重大贡献。下面参照前人的分类法和近几年的发掘研究成果,再根据现代科学学科分类,我们将彝文文献分为七大类和若干小类。

(一)宗教类

彝文文献中用于宗教方面和宗教内容的书占相当大的比重。种类也比较多,我们把各种内容和方式的宗教典籍归为一大类。在这一大类中又可分为以下几小类。

1.作祭

彝族先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性,所以向万物作祭的种类名目繁多,反映在彝文文献方面的作祭经类书也就相应的多了。用在这方面的文献有:《献酒经》、《呗耄献祖经》、《普兹南兹》、《作斋经》、《请诸神经》、《祭祀祖先经》、《献牲经》、《献药经》、《作祭经》、《平时祭祀经》、《祭天地经》、《献神经》、《作祭献药供牲经》等不胜枚举。

2.超度

彝人死后,都要请毕摩为亡灵指路,旨在使亡灵回到祖先故里,与祖先共聚,得于祖先的保护。用在这方面的文献有《尼布姆司》、《母查美查》、《查诗拉书》、《布苏》、《指路经》等。尤以《指路经》为代表,有彝文文献的地方几乎都有《指路经》;没有使用彝文的彝区,也有世代口耳相传下来的《指路经》。

3.占卜

彝族占卜的种类很多,因此占卜方面的文献在宗教类中的比重也不小。师带徒,口耳相传下来的有掷卜卦、胛骨卜、鸡骨卜、草卜、胆卜、鱼卜、酒气卜、画地卜、牲血卜、星占卜等多种。而彝文文献中占卜方面的有:《梦占卜》、《膀卜经》、《鸡骨卜经》、《签卜经》、《八卦经》、《十二生肖经》、《病卜经》、《婚卜经》、《盖房卜经》、《失物卜经》等。

4.咒语

彝族在日常生活中,若遇“不吉利”或“反常现象”等,须请毕摩来念咒语。用于这方面的文献有《退咒经》、《赌咒经》、《播弄冤家经》、《解冤结经咒》、《驱逐野兽经咒》、《狗上屋顶退送经咒》、《止风神咒》、《治病咒》等。

5.驱邪百解

凡遇灾祸或疾病,彝族即认为有鬼神作祟,邪魔作恶。于是就请毕摩来驱邪百解。即使是未遭天灾人祸之家,也必于秋冬举行百解祭一次,预防隐祸发生。盖好新房也唯恐邪魔弥留里面,迁居前必请毕魔来念经驱邪除祟。为驱邪百解所念的经的种类很多,然以《解冤经》最常用。解冤经又分为两种:一是“禳解经”,专为个人消灾禳解而念诵;二是“扫送经”,专为家庭扫除邪恶、鬼崇而念诵。

6.祈求

为求平安、幸福、万事如意,彝族在日常生活中,常祈求诸神保佑。在彝文文献中常见用于祈求方面的有:《祭龙经》、《祈福经》、《祭祖经》、《招魂经》、《狩猎祭祀经》、《换福禄神经》、《作斋播福禄经》、《播福经》、《招福禄经》、《留禄神经》、《安福禄神经》、《祝祈福禄经》、《祈后代繁荣经》、《地田经》、《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祈年吉月利经》、《庆祝丰收经》等等。

(二)历史类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文字的产生、发展,伴随着漫长的彝族社会历史长河。因而用彝族文字记载下来的彝族历史极为丰富。彝文文献中历史方面的材料又可分为三种。

1.历史神话

古代彝族往往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编织成简单的神话故事。如《西南彝志》中的“天地津梁断”,就是用神话的方式记载古代阿且和阿荣两家支“通婚”、“打冤家”的真实历史。文中把富贵的一方称为“天上人”,把贫穷的一方写为“地上人”;双方结缔婚姻关系称为“津梁”,打冤家写为“津梁断”。“津梁断”后天上的人下不来,地上的人也上不去。类似神话传说式的历史记载还有《洪水泛滥》、《尼苏夺节》等。

然而,神话传说只不过是历史的“影子”,从“影子”中很难辨出产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社会背景、原因、具体时间等史实。

2.史实记载

随着认识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彝族对历史的价值逐步重视起来,对历史的记叙也渐渐趋于真实化和科学化。于是,在彝文文献中有记载历史真实事实的。如流传在乌蒙彝区的《六祖纪略》、《水西全传》、《水西制度》、《水西地理城池考》、《吴三桂入黔记》、《阿者乌撤兵马记》、《德布史略》、《德施氏史流》、《安氏祖考》、《人类氏详论》、《阿者后裔迁移考》、《居日前历史》、《定居祖祖堡坞之前史》、《风家的历史》、《土司属区记》、《呗耄史》、《北部糯家史》、《拉地俄史》、《南诏的宫灯》、《液驳榷朴》等。

3.谱牒

彝语支诸民族的一个特点是父子连名制。彝文文献中有各家支宗族的谱牒。彝族先民撰写家谱的目的是为了记住历史年代和历代祖先的名字。所以家谱起的是历史记实作用。彝文文献中的谱牒类有《毕摩家谱》、《水西安氏谱》、《阿教颇的系谱》、《风氏谱系》、《南诏后裔宗谱》、《吉克家谱》等。

(三)伦理哲学类

古代彝族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就必然有一套伦理道德规范。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土司、头人、地主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即制定出书面形式的“伦理条款”。另外,彝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本职、本源等问题作出了回答,并加工整理后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这类成果就是彝文文献中的伦理、哲学类。

1.伦理

彝文文献中的伦理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民族通用,并共同遵循的。它以谚语格言的形式,表达彝族的道德规范,用统一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生活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人受尊重、孩子受保护是古代彝族人民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方面的文献有《教育经典》等。另一种是奴隶主、土司、头人、地主为维护其利益而倡导的伦理道德。如彝文木刻本《劝善经》、《色尾处莫》等。

2.哲学

彝文文献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世界的本质”、“物质的概念”、“空间和时间观念”、“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等等。如《宇宙人文类》、《布次拉司》、《物氏源流》等。

(四)科学技术类

彝文文献中科学技术方面涉及的内容有数学、农业生产、采矿冶炼业、手工艺技术等,更多的是医学。彝族医学较为发达,尤其是骨科手术与中草药配方受到广泛赞誉。如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就是彝族人民的一项创造。云南双柏发现的一部彝族医药书,据称还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2年。有关彝医的单方,大多散见于写其它内容的文献上。现已将彝文文献中医药方面的内容,汇集整理成册,已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彝药志》、《聂苏诺期》、《哀牢山彝族医药》等。

(五)天文地理类

面对茫茫苍天,广袤的大地,彝族先民对天文、地理领域的奥迷,也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1.天文

随彝文文献收集整理工作的深入,彝文文献中天文方面的内容也相继发掘整理问世。这方面的文献有《彝族天文史》、《宇宙人文论》、《尼亥能司》、《植物开花定节气》、《鸟啼定节气》等。

2.地理

彝文文献中地理方面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其它类的文献中,一些文献中谈到了对地球的认识。《指路经》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其中有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它顺彝族祖先迁徙路线,依次指出了数十个地名。现发现有关地理内容方面的文献专著还有《地球志》、《彝族六祖分布地理概况》等。

(六)文学艺术类

彝文文献中的文学艺术类也就是彝族传统分类法中的“佐稿司”的重点部分。其内容有神话与民间传说,谚语格言,诗歌、散文和小说,文学理论。这方面的文献有《米弥撮斗几》、《武珠汝才妮》、《乌撒克博君王的起源传说》、《阿诗玛》、《妈妈的女儿》、《贾斯则》、《贾希妮》、《南沼的宫灯》、《举喽对歌》、《唐王游地府》、《彝族诗文论》、《彝族诗律论》等。

(七)语言文字类

彝文文献本来就是用彝族文字写成的,它本身就是宝贵的语言文字资料。彝族文字字数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这故然能帮助人们科学、准确地表达思想,但与此同时,又给人们记、认和使用都带来困难和负担。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就必须借助字、词典这一工具。于是彝文文献中也就应运产生了《昆明西乡彝文单字注释》、《元阳彝文字典》、《芒部彝文字典》等。

彝文文献的内容包罗万象,一本书往往涉及诸多学科的内容,如《西南彝志》,史学家认为是一部史书;文学家认为是一部文学书;哲学家认为是一部哲学书……所以,很难把一部彝文文献准确地从内容上划为单一的类书,只好从整体、宏观的角度作大致的分类。

彝文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丁文江、罗文笔先生合译的《爨文丛刻》出版后,不少学者利用彝文文献对彝族社会文化历史进行科学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已把《爨文丛刻》、《西南彝志》等列为我国研究民族语文、中国民族史的重要文献著作。近几年学者们利用彝文文献材料进行西南诸民族研究,大大地推进了研究进程。目前学者们综合利用彝文文献材料、汉文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材料进行彝族文化研究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种研究方法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