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得胜马褂与巴图鲁坎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得胜马褂与巴图鲁坎肩

分类:【风俗文化】

在满族中,常与旗袍相配的是马褂与坎肩,三者相得益彰。

马褂的样式很象今天人们穿的对襟小棉袄。圆领,对襟,有开禊,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禊。因它身、袖较短,冬季可做成皮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

清初,马褂流行于八旗军旅。康熙雍正以后,民间开始盛行,迎接宾客,游行街市,都喜欢在旗袍上套上马褂,以显其文雅大方。马褂便有了礼服的性质,式样繁多,布料高贵。

马褂总的可分为短袖和长袖两类,短袖马褂有对襟马褂,大襟马褂,琵琶襟马褂数种。对襟马褂在乾隆以后美名曰“得胜褂”。相传,满族经略大学士傅恒领兵征金川,得胜回朝,喜穿这种马褂,誉为“得胜褂(《清稗类钞?服饰类》),传至民间,也以此为名。琵琶襟马褂的右襟短缺而略以短襟袍,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状,故取此名。长袖马褂对襟,身长、袖长,俗称“卧龙装”。据《清稗类钞》记载,某相国北征,其母忧其文弱,给他缝制了这种长袖马褂,他感母恩,常穿在身,后被康熙帝发现,褒其孝心,赐名“阿娘装”,后误传为“卧龙装”,或“窝楞装”。这种长袖马褂,颇得满族耆老的喜爱,满族作家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里有这种“卧龙装”马褂的精彩描写。清朝皇帝也喜穿马褂,多用明黄色,其身边的扈从大臣,御前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兵等,也可穿黄马褂,正黄旗的官兵可穿金黄马褂。“黄马褂”还是清帝赐给勋臣的重要赐赏。

坎肩,又叫背心、马甲。满族时兴在旗袍外套坎肩。坎肩是在吸收了汉族“半臂”(又名“蔽甲方”)的特长发展起来的。坎肩无袖,穿着方便,男女老少皆喜。因它常套在长袍外面穿,有明显的装饰作用,因此,在坎肩的用料和做工上,十分讲究,式样也多,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巴图鲁”坎肩等。琵琶襟坎肩的大襟边不到腋下,而是从第二个纽扣的地方,直通而下,但不到底,下襟缺一小截,别具风格。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是京师八旗旗人最时尚的一种款式,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穿着便利,外形洒脱,勇武,而且当时八旗子弟常在它两边的裤褴处,加上两只袖子,号为“鹰膀”,当八旗将士穿着这种带鹰膀的巴图鲁坎肩在马上疾驰时,这飘飞的肩膀好象要把英武的骑士带到空中。坎肩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服式。

袍可分皮、棉、绒、实纳四种。皮袍俗名皮袄,用兽皮为里,分细毛和粗毛两种。细毛有貂、貉、獾、狸、青鼠等珍贵皮张,粗毛单指羊皮,有大毛、小毛之分,大毛又分麦穗和剪穗两种,小毛又叫羔羊皮。羊皮以宁夏、古北口为贵,尤以竹筒装的小羔皮为上品。棉袍以棉为絮,绒袍以驼绒为里,实纳即密缝袍中棉絮,袍料多用彩缎、素缎、细布。

马褂分纱、单、夹三种,其面料,纱褂为熟罗,单褂多以洋绉或绸缎制成。夹挂一般用圆花、寿字、花枝等隐花的缎子或大绒之类制成。

坎肩有单、夹、棉、皮等多种,满族猎户农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在皮坎肩中,以刮成白板的鹿皮坎肩为贵。女子的衫、褂、坎肩多用布制,四边镶有彩绦。这三种衣式经常一起穿,因此,颜色可互相调配,一般男袍以深色、素色为常见,女袍则以鲜艳大花为主。

满族袍褂的领子也别具风格。入关前,满族的习惯就是衣领异处,即在袍褂上不缝衣领,而是外加一条领子,俗称“假领”。清朝同治、光绪以前,这种款式流行全国。那时,男式袍褂领子,式样很象今天男式中山装的领子,只是稍肥大些,春秋多用浅湖色或鸭青色,用绸缎、细布制成,被以浆成,显得挺括。夏天一般不带,以“秃脖子”为凉快,如戴则用浅色的纱或细布制成。冬季常用深色的绒或皮条制成。戴时多穿在外褂里边,翻出来,不仅保暖轻便,而且有装饰作用。女子也戴领子,多用一条叠起来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带围在脖上,一头掖在袍子的大襟里,显得格外典雅、别致。同治光绪以后,在民间的旗袍、马褂、坎肩逐渐有了领子,其式样与今天的中式便服领子相似,民国以后,一般的袍褂都装领子了。北京的满族在清末民初时还流行过多层领子和多层袖头,有时还用假的缝在衣袖上。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