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御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御史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周礼》春官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的治令,以助冢宰。春秋、战国时列国均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代置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与丞相、太尉号称三公,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之权。汉代御史因职务不同而名称各别,如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等。东汉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魏、晋、南北朝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监察御史等,均随事立名。唐代御史分为3种: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分属御史台的台院、殿院、察院。明代废侍御史及殿中侍御史,置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长官,总领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并有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分任出巡。清承明制。 官名。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泛称。秦以前有御史,属史官,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秦置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掌监察百官。其下设有诸御史,御史始有弹劾纠察百官过失之权,这是御史成为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开端。中国古代御史因其职掌不同,品秩及名称亦不同,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为高级监察官员,即御史台长官,包括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秦及汉初,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府长官,秩中二千石。成帝时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掌水木;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府的实际长官。御史中丞秩千石,东汉时由于其位要权重,故号称“三独坐”之一。隋唐时期,御史大夫重掌御史台,官品从正四品至正三品,至元代升至从一品。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的长官,权力甚大。元时,其官品至正二品。监察机构长官品秩、监察机构的威慑力都不断提高。第二类为中级监察官员,一般意义上讲的御史即是这一类官员,由于其职掌各异,故名称亦不相同。秦时如派御史出监郡县,则称“监御史”;如留守中央执行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指派之公务,则一般皆称御史,或“侍御史”。西汉时御史秩六百石,“员四十五人,……其十五人给事殿中,……余三十人留寺,理百官事也”(汉卫宏:《汉旧仪》)。给事殿中的15人称“侍御史”,由御史中丞率领,在宫廷中随侍皇帝,从事监察工作;其余30人,则在御史府办公,负责举劾百官的非法行为,监督行政、军事、财政等事务。御史的名称按其职务划分可分为:监郡御史(监察地方行政)、监军御史(派遣至军队监督军政)、督军御史(派赴军队督促、督率军事)等。东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魏晋南北朝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监察御史等,都随事立名。唐代御史有三种:侍御史(从五品到从五品下)、殿中待御史(从七品下)、监察御史(正八品下),分掌台院、殿院和察院。宋因唐制,但御史权力扩大为“可风闻弹事”。明、清仅留有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权。明代尚有分任出巡者,如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另外,历代御史台还设“里行”、“内供奉”等职,他们行使监察御史的职权,但其身份又不是正式的监察官员,官品更为低下。从御史台的构成看,其中既有品级高、声望重的官员,又有一大批品级低、权力大的官员,这样既保持了监察制度“以卑察尊”的原则,又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威慑力,使监察机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