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徭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徭役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王朝与皇朝征调力役的制度和方式。徭,《玉篇》: “役也”,徭即是征役。役,《说文》:“戍边也”,实指军役,由此可知最初的力役征收,主要指军役。古代常与赋税合称为赋役。它是某一时期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赋役分征始自秦汉,但徭役的渊源却很早,先秦时期王朝贵族就已制定了征调徭役的制度。秦时规定 “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 ( 《六典通考?历代征役》)。更卒之法,就是征役法,汉代景帝时定男子年至二十始征役。汉代的徭役课目除更卒外,还有正卒、戍卒等。徭役根据户、丁起征,徭役制度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一个新的皇朝或王朝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最初进行的社会管理行为,就是清点土地和查核人口,并由此为基础实施赋役制度。所谓编户齐民就是指这样的工作。但由于封建社会的户籍制度是一种松散的强制管理体系,土地占有对它有根本的影响,又由于人口的流动时常发生,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天下纷争,王朝或皇朝林立、战争不断的情况下,徭役制度的实施情况十分复杂,也很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断政策就是为了解决户籍等基本问题,以便于徭役征发而实施的。封建时期还设有特别户籍,如军户、匠户等,也是国家为征取劳役而实施的。这种户籍在一些朝代特别突出,如元、明时期的诸色户籍就很有特点。徭役制的破坏也往往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皇朝、王朝的覆灭,最突出的朝代有秦、隋、元等。对各代影响较大,在徭役制度史中较为著名的有租庸调制相关的徭役制,两税法相关的徭役制,以及明清的黄册、粮长等制度。封建时代的政经改革也常常涉及到徭役制,如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明代张居正改革中的代役法等等。徭役征发除了直接调征丁口服役外,也可以采取输粟或钱免役的方式,或者输钱粟使人代役。这些往往造成徭役制的混乱,导致徭役负担不均的严重现象,以至于动摇统治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