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忌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忌辰分类:【传统文化】 古时父母死亡之日禁饮酒作乐,叫“忌日”。宫廷称为忌辰,指皇帝、皇后或皇室列祖列宗死亡之日。每临忌辰,历代王朝均要举行上陵礼以及各种悼念活动。如明朝,据《明史?礼志十四》:“洪武八年 (1375) 四月,仁祖忌日,太祖 (即朱元璋) 亲诣皇陵致祭。永乐元年 (1403),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定,高皇帝忌辰前二日,帝服浅淡色衣,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不行赏罚,不举音乐,禁屠宰。百官浅淡色衣、黑角朝参。至日,亲祀于奉先殿,仍率百官诣孝陵致祭。高皇后忌辰如之。”清皇室虽为满族,其宫廷忌日亦有悼念活动。据《清史稿?礼志十二》记载,顺治十年 (1653) 即定忌辰之制: “定盛京、兴京三陵忌辰,遣守陵官行礼,献酒果,不读祝,不奠帛。十二年,改定忌辰遣官,礼部具题请旨。康熙三年 (1664),复定三陵忌辰在隆恩殿神牌前揭幔致祭。” 最后至雍正十三年 (1735) 制定,并 “著为令”: 帝、后忌辰,内外俱素服,停宴会,辍音乐,不理刑名,在位皇帝到奉先殿后殿上香行礼。如果是在南郊致祭,由皇帝阅祝版,遇忌辰,御龙袍、龙褂、挂数珠。执事官全穿补服、挂数珠。大祀的斋期内,御常服、挂数珠,陪祀执事官亦如之。凡祭日遇忌辰,行礼时身着祭服,礼毕,即换素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