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忙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忙年分类:【地域文化】 春节习俗。沂源、莒南一带称“办年”。入腊月后,购置年货,筹办祭品,洒扫庭院,加工食品等活动的总称。光绪十八年《邹县志》:田家“蒸起胶饼,作黍糕……取雪制醋,?羊?羔,击豚塞鱼,曰‘忙年’”。山东各地忙年开始日期不一。单县习惯吃过“腊八粥”即开始忙年。胶东、沂南“辞灶”后始忙年。鲁西南腊月二十五日后始蒸馍、炸货、筹祭品。即墨一带俗言;“过了冬(冬至)年烘烘”。忙年活动包括:大扫除(亦称“扫灰”);购置饭具衣物;宰牲杀鸡;加工食品、供品,蒸年糕;贴春联、年画、门神等。 首先是准备过年时家人的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袜,生活再困难的家庭也总得给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从入冬后就开始操持了,就是经济拮据之家,再迟也要在腊月初动手。 接着就是熬“腊八粥”、泡“腊八醋”,“腊月十五上全街(音gai)”、“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 。三十合家欢乐坐一宿。”人们一进腊月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一般家庭在腊月初八以后,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年货就是节日生活吃用之物,不仅要求数量上丰富,质量上也要求从优。尽管有些日用品并不短缺,但购买齐全是为了图吉利、求顺当。如碟子碗筷之类的添置就是祝愿来年生活富足、添人进口、人丁兴旺。还要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买东西。天津有句俗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顶毡帽。” 街面上为人们过年预备的各类年货用品在腊月十五就全部上市,俗称“上全街”。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上,年货摊一个挨一个,并在墙上贴满“年年在此”的红纸条,占好地界儿。卖年画、花炮、吊钱儿、窗花、灯笼、脸谱、石榴花、春联、空竹、金鱼鳞次栉比,处处红红绿绿,喜气洋洋。街面上的米面庄、海味店、酱菜园、香烛纸马儿店等生意也进入高潮。 腊月二十前后,大多数人家开始采买鱼、肉、蔬菜和干鲜果、糕点茶食等物。由于不少的中小商人家庭是在腊月二十以后才能从店铺拿到年终的“馈送”,或是远行人带回积蓄钱,故置办年货较晚。因此,大部分店铺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下午。在这短短的20余天中,从掌柜的到伙计都要从早忙到晚。20世纪20―30年代的谦祥益、瑞蚨祥、元隆、敦庆隆等绸布庄;范永和、大春林、桂顺斋、四远香等糕点店;还有成仁纸马儿店、万兴锡米面庄、隆昌海味店、正兴德茶庄等著名老字号都是终日顾客盈门,利市十倍。 每年一进入腊月,村子里便有了年味,人们唱起了《盼年》歌: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儿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说过年,年来到,穿新衣,戴新帽。 贴对联,放鞭炮,扭秧歌,真热闹。 宰猪羊,吃饺饺,男女老少都欢笑。 年的喜庆气氛飘散在乡里城镇,人们的心里都想着年,都开始忙年。忙年的内容很多、很丰富,准备过年吃的,如开始碾米、磨面、杀猪、宰羊、杀鸡、宰鹅;准备过年喝的,酿烧酒、做米儿酒、准备熟米茶;准备穿的戴的;准备过年玩的。“一年到头,灰尘搬窝窝”。进了腊月门,女人就开始浆洗被褥。黑龙江这里浆洗被褥很有特点,把被褥拆洗后,把土豆淀粉调成稀糊状,把洗净的被褥放入里面揉匀,然后晾干,再用棒槌在砧板上捶打平整,再把被子缝好。也有用米汤或白面糊做浆料的。这样浆洗过的被褥,因光滑而不易脏,折起来整齐美观。黑龙江省最重视干干净净过新年。 腊月二十三,送灶日。有的人家这天就开始扫房、扫棚、扫墙,有条件的用白灰粉刷墙,家中的坛坛罐罐,都要擦洗一新,都要动窝,做到一尘不染,锅碗瓢盆,都要刷洗干净。院落打扫一新,狗窝要换添新草,鸡架、鸭鹅架、马圈、猪圈,都要清扫粪便,垫上新草,做到整齐洁净,以迎新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