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思孟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思孟学派分类:【传统文化】 战国时以子思和孟轲为代表的儒学派别。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以子思、孟轲并提谓“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后人因以“思孟”名其派。孔丘之后,儒分为8派。8派之中,此派以正统自居。荀子称其“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子思、孟轲都宣扬“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主张“法先王”,注重内心省察的修养方法。提出“中和”、“性者善”、“尽心养性”和“诚物之终始”等论题,影响深远。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韩愈的“道统”观,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等等,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思孟学派的有关思想。《中庸》、《孟子》两书,为研究此派思想的主要资料。 战国后期儒家学派之一。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将子思的学说加以阐发,形成儒学派别之一的思孟学派。《荀子?非十二子》篇在评论先秦学术时,以子思和孟轲并提,于是便有了思孟学派之称。该学派的特点是重视内心省察的修养方法。主张“性善”、“尽心养性”、“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其重要的著作有《中庸》、《孟子》、《学记》。《中庸》把教和道、性联系在一起,强调教的作用,在论学习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它把学习过程分为由知到行五个步骤,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后世影响极大。《学记》是记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最早的一篇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它还是人类有史以来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专著,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如: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尊师重道,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藏息相辅,强调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豫、时、孙、摩,是为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启发诱导,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善救失等等。同时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思孟学派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许多积极因素可以借鉴。 战国时期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荀子?非十二子》评论先秦学术时曾将子思与孟轲并提,所以近代学者把他们称为“思孟学派”。此派注重内心省察的修养,并以此说明天人、心性的关系。传说子思作《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循性而行便是道。孟子认为“尽其心,知其性”,只要发挥中心善端,即可达到天人一体。《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亦以诚为天道,而以“思诚”为人道。他还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养吾浩然之气”等一套修养方法。这一派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对后来宋明理学有很大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以子思与孟轲为代表。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思想观点颇有共同之处。荀子第一个以思、孟并称:“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非十二子》)荀子所评,未必尽切,然“法先王”、“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等,确为思、孟的主要特点。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对照《孟子》,其关于心、性之说,关于义、利的辨说,特别是关于“诚”的思想观点,前后承递演化之进展,清晰可见。(参见“诚”、“义利之辨”等。)这些论题与观点均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思孟学派的代表作品即《中庸》和《孟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