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性三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性三品

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人性学说,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个品级。春秋时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论语?雍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是性三品说的发端。西汉董仲舒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并用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做了论证。他认为,人是天依照自己的形象和本质创造的,人的身体结构和人性都是天的副本。“人副天数”是人的身体来源于天的证明,人有性有情是人性来源于天的证明。“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性来源于阳,表现为仁,是善。情来源于阴,表现为贪,是不善。人性中有善,但不能说人性就是善,因为人性中的善经过教化才能变为现实的善的品质,犹如米出于禾,丝出于茧,而禾与茧并不等于米与丝。“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同上)。在现实生活中,他把人性研究的重点定为“中民之性”,说:“各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同上)因为“圣人之性”先天纯善不需教化,“斗筲之性”先天至恶难于教化,而两者均为少数。多数人是所谓“中民之性”,可善而未善,既有教化的可能,又有教化的必要。“王者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同上)从而为封建统治者推行伦理教化提供了依据。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上承孔子的人性观念,沿着儒家传统,把人性问题理解为善恶问题,倾向于性善说,又吸取阴阳观念解释善恶形成的根源,力图调和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儒家人性论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王充、荀悦基本承袭董仲舒的人性观点。荀悦赞同人性“有三品焉”,但对性善情恶说提出异议,说:“性善情恶,是桀纣无性而尧舜无情也。”(《申鉴?杂言下》)后来唐代的韩愈又强调性善情恶,为理学的存性去欲说教准备了条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