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性善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性善论

分类:【传统文化】

孟子人性学说。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人有善恶之分,就在于有人不能充分发挥这天生之美德。同时,他认为环境、教育对道德意识有影响。孟子性善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儒家政治学说大多以其为理论根据。

孟子提出的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补充发挥后,成为儒教人性论的正统观念。孟子具有儒家先哲共有的 “贤人作风”,对人及人类社会持有一种温柔敦厚的态度,胡适曾戏称为“妈妈政策”,这便是他提出性善论的心理基础。他说: “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圣人,而从人的根性来说,任何人都有达到这种境界的可能。在两千多年前,这种看法的革命意义,绝不亚于十八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 “人人生而平等” 的宣言。孟子并不善于抽象的推理,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人人都有圣人根性的道理: 一个小孩将要落到水井里的时候,见到的人都会动怜悯之心,这并不是因为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交情,也不是为了在乡党朋友面前邀誉,而是出于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就是“善端”。孟子说:“这样看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反过来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种心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善端”。孟子认为,这些 “善端” 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外力强加给我的,是我生来就有的”。人之心与口耳目等器官为人所同具,“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耳之于声,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心 (性) 也应该有所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是生而为人者,都应该有圣人的根性。清儒焦循认为,所谓性善指人性能觉于善,他说: “人之有男女,犹禽兽之有牝牡也。其先男女无别,有圣人出,示之以嫁娶之法,而人知有人伦矣; 示之以耕耨之法,而民知自食其力矣。以此教禽兽,禽兽不知也。禽兽不知,则禽兽性不善;人知之,则人性善矣。”这种论证,在今天看来,固然算不上科学,但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却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给人自尊自爱、努力向善的精神激励。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六祖慧能提出 “人人皆有佛性” 的观点,将印度佛教完全中国化,这里很明显看得出孟子 “性善” 论的痕迹。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一种伦理思想。最初由孟子首先提出。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他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性,但并不是认为人天生就是道德完善的,而是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向善的因素,这些向善的因素只要能得到正常发展,就能够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孟子的“仁政”就是依据性善论发展而来的。后来宋代的二程、朱熹,明代的王守仁,明清之际的陈确、王夫之、戴震等也都主张性善论。

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其性善论有二层函义。其一,人性之中固有善端。《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善端,也就是固有的善性。孟子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人本具有可以为善的质才,“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同上)其二,人性自然趋向于善。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同上)水之就下,为自然趋势;人之就善,亦自然之势。孟子持性善论曾与告子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参见“性无善恶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