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恒春古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恒春古城分类:【传统文化】 在恒春镇内,清琅 社所在地。山势回环,左趋海岸,而右廓平原,四时温暖如春,故名“恒春”。清同治末年沈葆桢巡视至此,奏建县治。光绪元年(1875)动工,城高2.8丈,周围972丈,有东西南北四门,1384个城垛,4座炮台。城外筑3.2丈宽的壕沟,上架壕桥。建成后历经灾祸变化,今南门、西门一带城墙多已毁坏,断墙残壁,老树虬结,与民家混杂,仅北门、东门一带城廓尚算完整。城门、城楼及炮台多已不存,残垣红砖斑驳,景象苍凉。东门外尚可见昔日壕沟。南门重修,成为今古夹杂之建筑物。此城为台湾仅存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城。 台湾高山族地区古迹与风景区之一。位于恒春半岛南端西侧小盆地,旧称“琅”,系排湾语音译,意为“台湾的尾巴”。古城系清朝钦差大臣沈葆祯鉴于“牡丹社事件”而倡建, 光绪元年(1875)破土,翌年竣工。城以砖石土砌垒,高2丈,厚8尺,东西长270丈,南北长210丈,东西南北4门各建城楼守护。今城楼已毁,门墙完好,是全台仅存的一座古城,加上气候长夏无冬,海风湿润,鲜果不断,是台湾游览胜景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