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意在言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意在言外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审美观念。“意在言外”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在思想感情表达上切忌直率、浅露,讲究含蓄,要意蕴深远不尽,超出它的语言描写本身,从而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意在言外”的创作审美主张,深受先秦老、庄美学思想的影响。《老子?第四十一章》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外物》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外《周易?系辞上》也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老、庄等重意轻言,在于“言不尽意”这一重要观念,即认为语言不能准确完全地表达思想,事物精义难以言传。但,“言不尽意”在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它和表达思想的矛盾的同时,另一面则也启示了人们对于“意在言外”的追求,即要以不完备的语言尽可能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就要不拘泥而超越语言,调动形式技巧手段,以有限的语言去表达不尽的含义,使意蕴超出字句中。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意在言外”的主张便不绝于耳,成为一贯的审美追求,许多文论家都有所阐述。如唐皎然《诗式》中说:“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情在言外”,就是强调诗的表现应当含蓄,不要直抒胸臆。唐司空图创立的“韵味”说,所提出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及“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一系列艺术原则,并在《二十四诗品》中把“含蓄”列专品论述,都明确表达了他要求诗意深远、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主张。其他,如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宫词》时说:“断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中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明袁中道《袁小修文集?淡成集序》中说:“天下之文,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次则能言其意之所欲言。《左传》、《檀弓》、《史记》之文,一唱三叹,言外之旨蔼如也。”清叶燮《原诗》内篇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刘大?《论文偶记》中说:“昔人谓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而意不尽者尤佳。”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中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等等。都把“意在言外”作为文学创作艺术追求的极致,倍加推崇,显示了“意在言外”的创作主张和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