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意识流小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意识流小说分类:【文化精萃】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运用这种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而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创作手法。它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结构,也不按时间次序进展,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来联想来组织故事。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类小说的统称,这些小说是用不同于传统写实方法的创作方法写成的。英、美、法等国的意识流小说是象征主义在小说领域里的发展。它的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关于人类思维活动是一种“意识流”的理论,后又受到弗洛伊德和柏格森学说的影响。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个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式进行的,而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断。西方现代派作家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创作了意识流小说。它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框框,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段显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意识流首先在英国兴起,第一个意识流作家是陶罗赛?瑞恰生,她的长篇小说《尖尖的屋顶》为意识流小说开辟了道路。继后,西方各国涌现出大批的意识流作家: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吴尔夫,美国的福克纳等。尽管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但在艺术上有它相同的特点:一是跳跃性,即小说的情节不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展开,往往是前后颠倒,变幻莫测,突出表现感情意识中的活动;二是自然性,作品中让人物自己随着自身性格的逻辑发展,自由地展开思维活动;三是主观性,意识流小说常用内心独白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潜意识活动成为反映人心灵的回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吴尔夫的《达罗威夫人》,福克纳的《喧嚣与狂乱》,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均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之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