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慧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慧思分类:【传统文化】 南北朝时僧人。俗姓李,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诵读《法华经》,悟得法华三味。34岁时在兖州讲禅法,遭邪师谋害,从此中止北游,率众南行。辗转信州、郢州、光州,公元554年入光州大苏山(今河南潢川),住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并发愿造金字《般若经》。44岁时,于光城县齐光寺实现此愿。陈光大二年(568)率徒众40余人往湖南,入住南岳。陈太建九年(577)卒于南岳。慧思著作大都出于口授记录,自具体系,见于记载者有《诸法天诤三味法门》2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味》、《法华安乐行义》各1卷,《大乘止观法门》2卷等。弟子甚多,著名者为创立天台学系的智。 参见“智”。 南朝梁、陈间僧人。本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东)人。十五岁出家修道,研习《法华经》和各种大乘经典,尤重视禅学的研究,后受业于北齐慧文禅师。因东魏和北齐战乱,移居江南。先至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苏山,后移湖南衡山,传授经义。南朝佛教重理义轻禅法,北方佛教则重禅法轻理义。他以禅学为主,主张以定发慧,定慧双开,融通南北之学,使南北佛学思想日趋一致。《唐高僧传》载,其悟得所谓“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自体空”的道理,所以他讲“一心具万处”,才是“法华圆顿旨”。已具有天台宗“一念三千”、“圆融无碍”等思想的雏形,被奉为天台宗的第三代祖师。他宣扬为护法和化度众生,自己应求得长生不死,兼有道教思想,对后来儒、释、道三教合流起一定作用。著有《诸法无诤三味法门》二卷,《四十二字门》二卷、《释论玄》等。经他口授,由门徒笔记整理而成的撰著有:《三智观门》、《随自意》、《次第禅要》各一卷等。《续高僧传》、《佛祖统记》有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