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戏剧的形成与传统剧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戏剧的形成与传统剧目

分类:【中国民俗】

安徽戏剧,早在汉时已经盛行。明初,南戏已在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流传。弋阳腔流入安徽较早。由江苏传入的昆山腔,为皖南一带富商世家爱好。目连戏和傩戏则是宗教色彩浓厚、流行于皖南的一个戏种,史载明代即有演出。皖东的洪山戏,淮河沿岸的端公戏,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连。明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池州一带,在余姚、弋阳腔基础上,曾出现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其中以青阳腔影响最大,流传甚广,北至山西,南到闽粤。清代安徽戏剧发展的标志,是通过徽班推出了徽调。乾隆年间起,徽班艺人到各地演出,曾出现四大徽班进京,至后在北京发展成京剧。

徽调兴起后,以安徽各地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为基础,受外地剧种影响,演变而形成地方新兴戏曲。黄梅戏则由湖北采茶戏传入安庆一带,受当地语言、民歌和高腔(青阳腔)的影响而形成。在宣州一带,由湖北花鼓调和河南灯曲随移民流入,与当地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并受徽调和京剧的影响,形成皖南花鼓戏。在江淮之间,以皖西大别山民歌、茶歌及皖中一带的门歌、花鼓调为基础,受湖北采茶戏的影响,形成了庐剧。在淮北,梆子戏的豫东调流入阜阳地区,形成沙河调(淮北梆子戏)。由苏北、鲁南传来的拉魂腔,又称“柳琴戏”,与宿州一带的花鼓和民间舞蹈结合,形成泗州戏。

明朝时,休宁的汪廷纳写有传奇《狮吼记》等;怀宁的阮大铖写有《燕子笺》、《春灯谜》等。自徽调兴起后,安徽各地新兴戏剧的剧目有许多相似之处。剧目有“三小戏”(泗州戏是“篇子”)和“本戏”两大类。黄梅戏和皖南花鼓戏剧目内容绝大部分相近。进入城市后,又与徽剧、京剧、梆子戏串班或合班演出,并学习其表演程式和移植剧目。

主要传统剧目。《新编目连救母戏善戏文》,皖南目连戏,明祁门人郑之珍据传说故事改编。《牟民合》,明末清初阮大铖作。《雷峰塔》,清方成培据民间故事改编。《百花赠剑》,徽剧传统剧目,作者不详。《水淹七军》,徽剧传统剧目。《天仙配》,黄梅戏传统剧目,移植自青阳腔。《女驸马》,黄梅戏传统剧目。《休丁香》,庐剧传统剧目,移植自端公戏。《寇准背靴》,淮北梆子戏传统剧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