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成吉思汗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成吉思汗陵

分类:【文化精萃】

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相传成吉思汗生前选该地为死后的归宿。陵园建筑气宇轩昂,雄伟庄严,具有浓厚的蒙古族风格。陵墓建在花岗岩台基上,四周是精刻玉石栏杆。有正殿、东殿、西殿和后殿等主要建筑。各殿以殿廊相接。正殿高24米,八角飞檐下,竖匾用蒙汉文书成“成吉思汗陵”金色大字。大殿正中悬挂成吉思汗彩色塑像,两侧是反映当时战争、风土人情的大型彩色壁画。后殿供奉成吉思汗夫妇等灵柩。每年农历3月17日,各族人民前往公祭。

元太祖铁木真陵园。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甘德尔敖包上。据《蒙古源流》载,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八座白毡帐之意)初建于今达拉特旗王爱召,清初移此。陵园面积1500多平方米,平面成⊥字形,分正殿、东殿、西殿、后殿等,具有浓厚蒙古族风格。正殿高26米,蒙古包式穹庐顶,以蓝黄两色琉璃瓦砌出云勾浪纹。八角飞檐下有“成吉思汗陵”五个蒙汉文金色大字竖匾。后殿安放成吉思汗灵柩。抗日战争中灵柩曾迁甘肃、青海。1954年迎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阿腾连席镇东南15公里处的甘德利草原上。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姓奇渥温,我国古代蒙古族首领、军事家、政治家。毛泽东《沁园春?雪》誉之为“一代天骄”。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代表蒙古贵族利益,于宋开禧二年(1206)统一蒙古诸部,在斡难河之源(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北肯特山鄂嫩河源)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光的精灵般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曾击败俄罗斯、钦察联军,将版图扩展至中亚、南俄,威震欧亚。病逝于进攻西夏途中。其孙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追尊他为元太祖。因其死后秘密安葬,墓址无考。其子孙将其生前所用宫帐安放于阿尔泰山、肯特山之间,并建八座白色毡帐,人称“八白室”,成为象征性陵墓。元亡后,帐陵随护陵部族鄂尔多斯部迁移。清顺治六年(1649),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首领额林沁受封为郡王,任伊克昭盟盟长,遂将帐陵迁于其所辖之境,名其地为伊金霍洛,蒙语为“主人的陵园”之意。抗日战争时,帐陵曾南迁甘肃榆中县兴隆山,后又西迁至青海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春,迁回今址。1955年正式建立成吉思汗陵。陵园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平面呈?形。主体建筑由三座以廊道相连的蒙古包式大殿组成。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等部分。正殿高26米,平面为八角形,南向开门,上设重檐,覆以蓝色琉璃瓦,殿顶为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蓝两色琉璃瓦并砌成祥云图案,中立黄色琉璃宝珠顶。殿内有成吉思汗坐像,高5米。东西两廊绘有大型壁画。殿后寝宫内安放成吉思汗与其三位夫人及胞弟的象征性灵柩。殿外陈列有战车、兵器,传为成吉思汗征战时所用。两只巨大车轮,传为古代运载成吉思汗灵柩时所用。现每年均在此举行隆重祭祀大典,诵祭词,唱《出征歌》。祭祀完毕即举行那达慕大会。

成吉思汗陵位于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政府阿勒腾席热镇西南20多公里的甘德尔山,距包头市185公里。凌空俯瞰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成吉思汗陵是庄严宏伟的蒙古包式的陵园。进陵园广场,可看到挂着五色小旗的两根三叉铁矛的旗杆。蒙古人称为“黑慕热”,即“希望的象征”。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上挂着两面布旗,其上印着九匹凌空腾飞的骏马图案,或印着马、虎、狮、凤、龙等五雄图。两根旗杆中间拉着细羊毛绳,上面挂着蓝、白、红、黄、绿五色小旗。蓝色象征苍天,白色象征乳汁,红色象征生命,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草木。五色旗喻示着游牧民族与天地自然的依存关系。绕过黑慕热,拾级而上,便是成吉思汗骑马的铜像,像后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白色牌坊,上写着“成吉思汗陵”五个金色大字。穿过白色牌坊,在苍松翠柏之间,展现出一条通往成吉思汗陵宫的凿石步道。每段以九级台阶组成,共九十九级台阶。蒙古族认为“九”是吉祥数字,所以这是吉祥如意的步道。走到步道尽头,便见三座相互连接的蒙古包式陵殿。陵殿东西总长100米,正殿高24米,东西两殿均高达18米。陵殿由正殿、后殿、东殿、西殿、东廊、西廊组成。在正殿内供有一尊以汉白玉精工雕刻而成的成吉思汗坐像,高达5米,身披盔甲,手执书卷,目光灼灼,银须飘飘,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成吉思汗一生征战南北,他为何单选鄂尔多斯草原建造陵园呢?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率兵出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将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感慨之余,他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为此在这里建造了成吉思汗陵园。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即元太祖铁木真,出身于蒙古孛儿只斤氏的贵族家庭。12世纪末,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落首领,开始了统一战争。他善于利用各种矛盾,纵横捭阖,不断壮大自己。经过十多年战争,铁木真终于把蒙古高原各部统一起来。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召开部落首领大聚会,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他于1277年7月病逝在进攻西夏的行军途中,终年65岁。后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

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是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因为这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人们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

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15公里处的甘德尔敖包。1956年由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平面为“⊥”形,主体是中央纪念堂,高20多米,下部呈八角形,上出重檐,蒙古包式穹窿顶。左右两翼有通廊与东、西两殿相连。左右殿皆蒙古式穹窿顶。顶外部用蓝色琉璃瓦砌出云头,镶嵌黄色琉璃砖,并置金黄色琉璃宝顶,成吉思汗当年病逝后采取秘葬,葬址不详。伊金霍洛乃清初供奉其灵柜的地方。在新建陵园的中央纪念堂正中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塑坐像,两廊彩绘成吉思汗生平事迹壁画。堂后寝宫置蒙古包4座,供奉成吉思汗夫妇及其孙贵由夫妇的灵柜。每年由政府组织的祭成陵活动,已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隆重节日。

简称“成陵”。1954年移建。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席连镇东南15公里。成吉思汗葬地无考, 史载或曰“起辇谷”,或曰“不儿罕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大肯特山)。成陵来历史无明载。可能来自成吉思汗遗下的“八白之宝”即八个白色毡殿“斡耳朵”(或“鄂尔多”、“鄂尔多斯”乃其复数格)。1939年6月国民党政府曾将成陵从札萨克旗(今伊金霍洛旗)经榆林―延安―西安移至甘肃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8月,西北军阀马步芳又将其劫往青海湟中县塔尔寺。1953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应蒙古族人民要求, 呈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 成立了成陵迁移及新陵园建筑委员会, 专事筹办移陵建陵工作。1954年4月成吉思汗灵柩、遗物“苏鲁锭”(长矛)及其他祭器等, 迁回内蒙古。1954年4月23日, 成吉思汗诞生727年大祭时,在原陵地西二里左右的阿勒坦干德利敖包地方, 举行新陵园奠基典礼。1956年5月落成。陵殿由正、后、东、西四宫及东、西过庭六部分组成。几个殿宇顶部呈圆形如蒙古包状, 缠连衔接,宛然一只雄鹰正欲展翅飞翔,绚丽多姿,宏伟壮观,独具蒙古民族建筑特色。如今已成为民族平等团结的象征, 备受蒙古族人民敬仰的名胜, 并与成吉思汗的名字声靡中外。

安放成吉思汗舍利的圣地。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拉腾锡热镇西南25公里处。成吉思汗祭典始自窝阔台汗时代。为祭祀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寝的双朝木朝克宫和7座白宫,故称“八白宫”。1939年6月国民党政府把成吉思汗陵寝西迁到甘肃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再次西迁到青海塔尔寺。解放后1954年4月成吉思汗陵迁回原址。1956年5月新陵园落成,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陵殿由三个互相连通的大殿组成,分为正、后、东、西四宫和东西过殿。主体是中央纪念堂,高20多米,下部为八角形,内置通柱,上出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精工彩绘藻井。顶外部用蓝色琉璃瓦砌出浑厚典雅的云头,镶嵌黄色琉璃砖,并置金黄色琉璃宝顶。中央纪念堂中塑成吉思汗坐像,两廊精工彩绘成吉思汗生平事迹壁画,堂后寝宫安置黄色蒙古包四座,供奉成吉思汗夫妇及其孙贵由夫妇的灵柩。每年在此举行公祭,远近蒙古族及其他各民族都来参加盛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