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年仪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年仪礼分类:【地域文化】 成年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一个人从生下来到十七八岁成年以前,基本上处于父母和家庭的庇护、教养之下。一旦成年以后,意味着正式进入社会,从此要生活自主,既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而要进入社会,必须经过一定的仪礼,才能正式被社会所接纳。这种仪礼就叫成年礼,或成丁礼,它随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风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按照客家人的习俗,一个人达到16岁就算进入成年。这比其他地区进入成年的年龄界限显然要早一些,说明客家的孩子普遍要早熟一些,早些担任成年人的社会角色。客家人把进入成年的人叫“出花园”,把以前父母和家庭的庇护教养比作花园一样的温暖芳馨,是意味深长的。而出花园则意味着从此要经受成年社会大风大浪的考验,比喻十分形象贴切。凡出花园的男女,家长要向纸花店订做一盏箩筐大小的花篮,篮中装满各种盛开的纸花,枝繁叶茂,花枝俏丽。然后备上三牲斋果,香油财帛,到寺庙神位前奉酬祈愿,一谢神佛保佑孩子长大成人之恩,二祈神佛带出花园后,贵人相逢相助,脚踏四方,方方吉利。成年仪礼又是为以后的婚礼作基础。凡达到出花园年纪的男女,被认为是男婚女嫁的适合年龄,为父母的乘机宴请亲友,此后门庭媒妁络绎不绝。旧时有“二八佳人正当时”之说,女了出花园是该出嫁的时期。如出花园后二三年还嫁不出去,就会招人闲话,有“女大羞祖宗,男大把门风”之嫌。 对出花园的儿女,父母要求更加严格,多借成年仪礼对儿女进行家族、家谱、家世等传统教育,传授生产技能,教导社交礼节,立德、立业、立家。 孩子进入成年以后,标志着今后将在社会上闯荡江山,自谋生路。客家地区在各行各业从艺高就的人,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都习惯请亲友师长共宴,一来庆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答谢师长前辈的提携栽培,二来祈求将来仕途发达,事业兴旺,这种礼俗也是成年仪礼的一种形式。客家人读书人多,从孩子读完幼学,考取秀才、举人、解元、进士、翰林院等成就,都要举行祭礼和宴会。从师学艺,可以独当一面时,叫“出师”,亦要举宴谢师父和亲友。出外返乡,无论事业成就大小,都称为“荣归”或“锦旋”。经商发财,谓之“?载”,学医毕业称为“国手”、“医师”;学地理出师,称为“堪舆师(先生)”;学命理毕业的,称作“星士”;学绘画毕业,谓之“丹士”。古俗有言:男人百艺好随身。有了谋生的手艺,对自身和社会都有利,因此这种成年礼俗对鼓励鞭策青年人好学上进、事业成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