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房子一面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房子一面盖

分类:【传统文化】

过去,在关中平原星罗棋布的座座村庄里,除富裕人家的高堂华屋及宗族祠堂、庙宇等建筑为双面房顶、双面房檐外,一般农家的房屋多为单面房顶、单面房檐式建筑,形制简陋,格调单一,风貌为他省所无。这就是陕西建筑文化上的一大怪,叫做“房子一面(边)盖”。

关中的农家院落基本为四面土墙围绕的封闭式院落,一般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中间有隔墙将整个院落一分为二,前院为房屋建筑,后院为茅房、鸡舍与猪圈。单面单檐坡顶房皆建于前院东西两厢,分别以东、西两道院墙为后壁,故院落大门多为南北开。有些讲究的人家不但在家门之外建有门楼,而且在家门之内修筑门房,门房多宽敞明亮,同东西两厢房及中隔墙组成一个布局整齐的前院,是人们日常活动居住的主要场所。

在建筑材料上关中的房屋多是传统的土木结构式建筑,主要有土坯、木材、瓦、席

和麦草泥。 青砖由于其烧制技术与劳动强度较高,价格稍贵,一般农户很难有财力大宗购进,故修筑房屋的背墙、山墙、檐墙、隔墙时除用少量青砖铺砌地基外,其余全部用土坯(关中方言中称为“胡基”)一砌到顶。而土坯墙的托重量显然要劣于砖砌墙,难以撑扶起双面房顶、双面房檐与檩、梁多重结构的大型房屋,这也是过去关中农村房屋多为一面盖的重要原因。即使一面盖的房屋其背墙也是以夯锤而成的宽厚院墙为依托,以减轻其它三面土坯墙的压力。在土坯墙的里外两面还要再涂抹上一层厚厚的麦草泥,以防风雨剥蚀和增加墙壁的光洁度。

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农业夙称发达,但林区很少,特别是建筑大型房屋必需的檩、梁等大型木材比较匮乏。历代在关中建都的王朝,其兴建大型工程的木材,基本都由外地运入。因此,关中的一般老百姓修建房屋时,不得不放弃对高堂华屋的美妙幻想,而采用房子一面盖的建筑形式。单面房毋需巨檩大梁为框架,亦毋需圆形木桎作撑扶,而以较细的木椽为主要建筑材料。有些更为穷苦的人家甚至买不起木椽,只得用长短不一的棍棒连缀而成屋顶。 在木椽搭起屋顶框架后,上面再铺以席

,涂以麦草泥,最后撒上陶瓦。由于关中地区夏季时有暴雨倾盆,秋季多有淫雨连绵,因此单面房顶都坡度较大,瓦沟较深,以便雨水迅速流注地下。

关中这种一面盖的房屋一般以用椽的多少作为衡量房间大小的基本尺度。通常十三根木缘为一间房,是小型房间,一间半为中型房间,两间即为大型房间,各种房间用隔墙隔开。房间之内都有一个大土炕,几乎占去了整个使用面积的一半,以供睡觉憩息。土炕用大型土坯(关中方言中称为“炕坯”)铺成,其下留有过火道,火门设于室外,以供冬天烧柴取暖之用。

《汉书?贾谊传》云:“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传统的社会风气在近现代有继承也有变革。关中农户无论是家富还是家贫,兄弟们长大成家之后都要自立门户,分屋而居,而出赘(关中方言中称为“上门”)则被认为是“有辱门户”,除非万不得已时才选择这一条道路。父母高堂均由兄弟们共同赡养,而兄弟们分居的房屋在父母的大力扶助下修建。兄弟们一般都是比邻而居,共同以一面院墙为依托修筑单面房,一可联络和气,二可省工省料,这大概也是单面房屋建筑盛行不衰的一大因素吧。因此,在关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两家比邻而居,中间以院墙为依托分别建筑单面单檐房,但结合起来就是一座双面坡顶双面房檐形式的建筑了。仔细询问其关系,多是兄弟为邻。

总的说来,“房子一面盖”作为一种建筑文化,集中反映了过去关中劳动人民经济生活的穷困和物质条件的落后。这种建筑土头灰面,结构简陋,经不起风雨的剥蚀和地震的摇动。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发生的关中大地震中,陕西全省之所以死亡人数达83万余,酿成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地震灾害,当与这种一面盖的房屋建筑在顷刻间全部倒塌有绝大关系。

在历史上,关中房子一面盖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民间文化交流逐步扩散到邻近的甘肃、宁夏等省区,同土窑洞一样成为西北黄土高原上风格独具的主体建筑文化。同时,明、清之际风行于京、冀、晋一带的民宅建筑形成――四合院,也流入关中平原,并结出丰硕之果。在“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关中东北部的韩城市,有一远近闻名的党家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两代民宅“四合院”114处,且有城堡、暗道、风水塔、家祠、戏楼、哨楼等公共建筑设施,布局紧凑严密,风貌古朴典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巨大村落,被誉为我国古代民宅建筑形式的“活化石”,为陕西传统建筑文化增添了一色奇异的光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