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房屋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房屋居

分类:【中国民俗】

黑龙江省气候严寒,这一因素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的居住民俗形态。这里居住民俗的演变,是经历了穿地为穴的穴居,到半穴居,而后才使居所完全建于地面,这一漫长的过程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的。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1984年发现了哈尔滨市西郊闫家岗“哈尔滨人” 的 “营盘式”建筑,据碳14测定,“哈尔滨人”的绝对年代是距今22370±300年,这是目前所发现的黑龙江省最早的古人类遗迹。这种“营盘式”的建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地面上的“房屋”建筑,这是我国民俗史上房屋居这一类型的第一章。“哈尔滨人”的“营盘式”的建筑,是利用第四纪晚期动物骨骼如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等(现已石化)来做原料,借用此垒成圆形的围墙,在上面再蒙上兽皮,从而构成“帐篷式”的住宅,这一遗迹的残高20~50厘米,直径约4米。这样的“房屋”,已融入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在当时来说,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但这样的“房屋”还只能在夏季临时居住,到冬季还解决不了防寒的问题。

木卡楞房 (宋德胤 摄)

农家小院 (宋德胤 摄)

从考古资料得知,东北火炕和火墙的发明距今已近两千多年了,地面居这一民俗类型,肯定是在这之后,因为只有解决了防寒取暖问题,人们才能冬夏都居住在地面上建起的房屋里。究竟是在什么时期地表面的房屋居才渐趋形成?就目前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尚难断定,但最晚可能在渤海国时期就已形成了。

到了金代,房屋居这一居住民俗类型渐趋成熟。《大金国志》载:女真“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与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厚毛为衣,非入室不脱。衣履稍薄则堕指裂肤,唯盛夏如中华内地。”女真人的房屋居居住民俗很有地域特点,是火炕奇妙地防御了东北冬季的酷寒。

元代和明代,有关黑龙江省的居住习俗的文献资料比较少,但到清代,一些被流放东北的文人,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民俗资料。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房屋大小不等,材料极大,只一进或三间、五间,或有两厢,俱用草盖,草名盖房草,极长细,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经间寒气侵入,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有南窗、西窗,门在南窗之旁,窗户俱从外闭,恐夜间虎来撞进。靠东壁间小板壁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客来俱坐南炕。”从房屋的特点可见,为了防御严寒,不仅有炕,同时建房时墙必须极厚,而且在房顶上还要苫上厚厚的苫房草,用此来保暖。

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述得也颇为详细:清初宁古塔一带的住房,“屋皆东南而立,破木为栅,覆以薄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雨……开户多东南。土炕南一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做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晓起则叠被褥,置一隅,覆以毡或青布……西、南窗皆如炕大,糊高丽纸,寒闭暑开,西厢为碾房,为仓房,为楼房,四面立木若城(名曰障子),以栅为门,或编桦枝或以横木。”这里不仅记述了屋内的情况,也记述了室外的情况。

上述满族的房屋居的居住习俗,显示出了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