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房屋的建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房屋的建造

分类:【中国民俗】

不论盖那种房,都要用石头垒根脚(打地基),而后再在上面盖房。这样可以使房基稳固,防止地面反潮把土墙洇坏。盖无架房时,不用立架,只要把四堵墙垒在根脚上就行了,只是前墙垒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要把门框、窗框垒进去。半架房、全架房都要先把土柱和柁檩立起架子,二者多用满面门窗。不同的是,全架房的柁、檩、柱,事先都由木匠做好了卯榫,往上一竖立合套,整个一座房子的轮廓就出来了,从东、北、西面往起垒墙就可以了。半架房立起的时候,只有柁及其两头的柱子、前檩及其两边的柱子,其余的檩子要等到墙垒到一定高度时才往墙头上搭。等到墙头垒到与前后中檩平齐,就开始往檩子上钉椽子。椽子是南北向的,大头一律朝南。椽子上面要搭一层苫背,有硬柴、柳笆、萁帘子数种,以硬柴承受力为最好。上面铺一层利泥柴,开始抹泥。泥抹两层。泥里掺和的麦秸、麦糠,有个特殊名字叫粘,土语读作燃,取其粘连之意。掺和麦秸的泥粗叫大粘泥,掺和麦糠的泥细叫细粘泥。抹房顶的时候,四堵墙里外的大粘泥也抹好了。等到半干以后,和房顶一起抹两遍细粘泥。但房里的二遍泥一般要等到盘炕以后再抹。有的人家为了保暖,还要在抹大粘泥以前抹一薄层素泥(不和粘)。细粘泥外面抹一层麻刀灰,再开始粉刷。

盖房很讲究。农村盖房是大事,看得很重。有的备料就得几年,破土要请二则先生(阴阳),看看正面(因为多盖正房)有没有“空”,害怕“太岁头上动土”。如果今年“没空”,就得等到明年,太岁转走以后。届时要蒸五个白面馍馍,上面点上红点点,由主人拿着,到要盖房的地方,上香敬纸供点心,然后铲一锹土,或套上牛绕着房基犁一个田字,名曰“破土”,就像如今盖楼房奠基一样。

破土的前后,赶紧请木匠泥匠。木匠要提前立架,安排晚了就要窝工。其他帮忙的或花钱雇的人,一定要都能上手。有的边拆边垒。别看土坯脆弱,旧房的土坯拆下再用八至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泥匠主要是稳根脚和垒四角,这活儿需要技术,其余上泥、垒墙、搬砖、运坯,一般壮工都干得了。盖房怕下雨,讲究赶工,三餐之外,半前晌半后晌各加一顿,让人们吃饱了加劲干。上梁,农村也叫压栈,这天最为热闹,讲究吉利大方,来铲几锹泥的也算帮忙,能吃混混饭。过去没有机械,上梁全凭人力。扛大头时下面用丫木往上顶的,墙上用绳子往上拽的,助威呐喊的,梁上新挂的三尺红布,随着人们的运动,红布节节上升,鞭炮齐鸣,孩子们蹦跳喊叫,场面热闹。梁一放到上面,红布就叫木匠解走了,换贴上一副红纸对联(横贴的):“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中间是一个八卦或太极图(用红纸或黄绸做成,圆形)。门窗的柱子上边贴上“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对联。如果是全架房,开始立架的时候,这些工作已全做了,没有上梁一说,但压栈是都要做的。上梁压栈,要一天完成。栈一压完大功告成。剩下的营生,主人家可以慢慢完成,所以主人总是欢天喜地,给所有人吃一顿猪肉粉条油炸糕。糕与“高”谐音,取生活步步升高之意。此俗至今犹存,只是那三尺红布变成了被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