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斯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斯洛1908—1970Abraham 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强调心理学要以具有个性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不仅要研究人的一般的生理动机,更应注重研究人的高级的心理动机,包括社会性动机和智能性动机,而价值则是人类动机的主要方面。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参见“需要层次论”)。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人类价值的新知识》、《科学心理学》等。 马斯洛1908—1970Abraham H·Maslow即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从俄国移居的犹太人家庭。幼年时同父母居住在白人地区,生活中备受歧视,缺少朋友与友情。孤独的生活使马斯洛自少年起就醉心于读书学习,以此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种生活经历对他日后形成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学说有一定的关系。马斯洛在威斯康星大学先学法学和文学,后转向实验心理学。1934年在该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五年。以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布罗克斯学院任教,1951年在布兰迪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并任心理学系主任。1962年,马斯洛与罗杰斯等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共同组建了“美国人本心理学学会”。在该学会的研究原则中特别强调提高人的尊严与价值。1967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以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价值论的观点是马斯洛学说的中心,他认为如果“从心理学中排除价值,不仅削弱了心理学,阻碍其全面发展,而且使人类陷入超自然主义,或陷入道德相对论”。自40年代马斯洛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后,尽管美国学术界褒贬不一,但却引起了普遍地关注人的需要问题,并使这一关于个体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理论广为传播和进一步发展了。目前,马斯洛的学说已经成为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中的研究内容,也受到许多国家企业界的重视和应用。主要著作有《人类动机的理论》(1943)、 《冲突、挫折和威胁理论》 (1943)、《自我实现的人》 (1950)、 《动机与个性》(1954)、 《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 (1959)、《科学的心理学》 (1966)、 《走向存在的心理学》 (1968),及与人合著的《反常心理学研究》(1941)等。 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生于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因心脏病去世。26岁时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3年到布兰克林学院工作。二战后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3年与别人共同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会。196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6)、《人格问题和人格发展》(195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等。他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人有8种分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最终目标是达到自我实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