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房脊上的鸱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房脊上的鸱吻分类:【风俗文化】 鸱吻亦称“鸱尾”、“脊吻”、“吻兽”。是我国传统建筑屋脊端部的雕塑饰件。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大型起脊建筑。置于正脊两端的称“正吻”,设于两脊正交处的称“合角吻”。其早期形象仅一尾翼,故称“鸱尾”。唐以后出现龙头形琉璃鸱吻,张口翘尾,背部插有剑柄或扇形物,后人统称“剑靶”,造形遒劲美观。古俗传说:置此饰物的目的在于避火。《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后者常借指火灾。民间传说水精可避火灾,于是建筑物上铸‘鸱尾’于屋脊。”吕注引《对类总龟》云:“龙生九子,一名嘲风,好险,在殿脊;一名蚩吻,好谷,在殿角。”按蚩吻即蚩尾或鸱尾。《唐会要》载:“汉武柏梁殿火灾,上书者曰:“蚩尾,水之精也,能避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乃作鸱字。”王嘉《拾遗记》:“鲧治水无功,舜幽于羽山,乃自沉于羽渊,化元鱼。后人于羽山下修元鱼祠以祀之。尝见其浮跃出水,长百尺,喷水激浪,必降大雨。唐以来设其像于屋脊,以厌灾,故曰鸱尾。”这条记载很足以说明鸱尾作为水精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鸱尾当即鲧所化的元鱼(或称玄龟),其能“浮跃出水”、“喷水激浪”能降大雨。所以其初乃颇有图腾意味的灵物,故用来作为建筑物上的饰物,有厌灾避火避邪作用,同时亦有装饰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