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9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5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五经”中有我国古代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将此书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也是科举考生的必读教科书。 093 五经儒家经学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 《尚书》。《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为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 《礼记》,称为 “三礼”。《礼记》分《大戴礼记》85篇和《小戴礼记》49篇。《大戴礼记》多数篇章失传,现在所说的《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春秋》是一部鲁国编年体的历史。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 五经Wujing儒家的五种经典, 指 《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 (前136) 设立五经博士, 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 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 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 旧称 “十翼”, 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 其后分为夏、商、周书, 以后才称为 《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 汉代还有 《古文尚书》, 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 《诗》 的有齐、鲁、韩三家, 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 未得立。后来, 三家诗亡缺, 毛诗独传, 因此 《诗》 又称 《毛诗》。《诗》今存305篇, 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 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 《仪礼》, 后世指 《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 《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 《小戴礼》, 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 以春秋代表四时, 故名 《春秋》。现存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 (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 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开始有“五经”之称。它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诗》也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大抵为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雅》有《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风》主要是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民歌,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混乱,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雅》和《颂》大多是歌颂统治阶级的作品。《诗经》大多是四字一句,大量地运用了赋、兴、比的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富有艺术感染力。它对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刻广泛的影响。《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删而成,其中有一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的,有一部分是东晋梅颐伪造的。《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通过卦卜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其中提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观点。《礼》亦称《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17篇。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原为鲁国史书,据传后经孔子整理删改而成。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五经”和“四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也是后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它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历史资料。 五经儒家经典。为《礼》、《易》、《诗》、《书》、《春秋》的合称。自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五经在宫廷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后诸朝的宫廷教育,亦将五经作为主要内容。其中《礼》,为《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相传为孔子删定西周《士礼》 (又称《仪礼》或《礼经》),共十七篇。《易》,亦称《周易》或《易经》,旧传为孔子作。《诗》为孔子所删定,分《风》、《雅》、《颂》三类,是西周到春秋的民歌、乐歌的汇集。《书》即《尚书》,为上自唐尧下至秦穆公的诏令文告等文献资料汇编,经孔子删定为百篇。《春秋》亦称《春秋经》,是孔子根据《鲁春秋》整理而成的编年史,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 至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 的历史。五经作为宫廷教育和官学教材之后,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儒学者的注重,反复注释疏证,至唐代贞观年初国子祭酒孔颖达综罗百家注疏之长,撰定 《五经正义》,被官定为法定教材。自唐以后,历代宫廷教育均以《五经正义》为范本。 五经Wujing《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全称最早见于汉武帝时,儒家的经学典籍。“五经”与“四书”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教材,记载和论述了当时中国政治、哲学、历史、教育、伦理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等各方面的重要依据。“五经”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后学不断整理流传下来的。《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305篇作品,分为“风”、“雅”、“颂”3类。《风》亦称“国风”,《诗经》中共有15国风;《雅》分为《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西汉初存的28篇称今文《尚书》,后来又出现了古文《尚书》。《易》亦称《周易》、《易经》,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是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礼记》。《礼记》共收集秦以前各种礼仪的专著49篇。《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事件等。后又有专门解释《春秋》的《左氏》、《公羊》、《榖梁》三传。“五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中影响最大。“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就确定了其统治思想的最高地位。以后历代统治者都以“五经”为官、私学的主要教材。 《五经》Wujing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始称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义·五经》)由于经籍及其注疏有今文、古文之别,五经在各代所指不完全相同。从宋代开始,有“十三经”之称。其后通行的五经及其注疏,大都以南宋后刊行的《十三经注疏》为本。《易》即《周易》,亦称《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它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今通行本用魏王弼注、晋韩伯康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今通行本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今通行本是《毛诗》,用汉代大小毛公(毛亨、毛苌)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礼》在汉时指《仪礼》,王安石尊《周官》,废《仪礼》;朱熹仍用《仪礼》为经,而将《礼记》等附在“本经”之下,今通行本包括《仪礼》、《礼记》、《周礼》三书,合称为“三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制度的史料丛编。《周礼》、《仪礼》都用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用郑玄注,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是编年体史书,相传经孔子之手修订,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史事。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古代经文和三传分列,今分载在各传之前,通行本 《春秋左传》用晋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用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用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五经自唐代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 也成为封建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思想的基本工具。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参见“哲学”中的“五经”。 五经儒家五部经典。汉武帝时列为《诗》、《书》、《礼》、《易》、《春秋》。长期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教科书。 五经❶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汉文帝时,以《诗》列于学宫,置诗经博士。景帝时,继以《春秋》列于学宫,增春秋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则五经均列于学宫。东汉王充指出:“夫五经亦汉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义,皆出其中。”(《论衡·程材》)经学遂成为封建社会的官学。隋唐建立科举制度后,五经不仅作为士子必读之书,也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因《乐》已散失,而使六经减为五经。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书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书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2年)始立“五经”博士,专门研治并传授儒家之《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时《乐》经已亡),史称“五经”。经学由此进入政治仕途。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