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扎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扎染分类:【地域文化】 古称“绞缬”,我国传统印染技法之一。把布料按构想的花纹折叠、缝结起来,放进染料缸里染色后取出,拆去缝结的线,由于折叠缝合之处,染料短时间内未渗透进去,就成为深地白花的扎染花布。再以此制成各种服饰或生活装饰用品。山东的扎染花布多为蓝地白花,按扎结方法的不同,又分为“豆花布”和“撮花布”两类。“豆花布”是在布料上先放好苞米粒或豆子、绿豆、高粱米等圆形颗粒后再扎结,染后呈现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圈形纹(如在包结谷物的小球体上,染前再按不同方向缠几道线,染后的圈纹里还能出现一些花蕊似的辐射线);“撮花布”是折叠和压线兼用,因折叠次数和方向的不同,扎紧染色后可呈现出不同状的斑点或“蛾子”(蝴蝶)形。扎染出的白色花纹,其边往往朦胧不清,隐现不一,形成一种色晕感。具有其他印染方法难以求得的艺术情趣。 ①云南滇西白族妇女从事的一种印染工艺。白族妇女习惯于用扎染布作顶头巾,成为自己民族服装的一部分。制作方法特殊:按自己喜欢的花样设计图案,把白布缝成或作一定劈折、钉固,或扎成一个个疙瘩,然后投入用天然植物制成的染料缸中浸泡。一般每经一昼夜即可取出晒干后再次浸染。如此反复,每经一次浸染色深一层。最后将线疙瘩剪去,被扎紧部分未得染色则成白色的图案,有蝴蝶、梅花、水仙等多种小簇花样,扎线松散部位染色渗浸深浅不一而形成过渡色,薄如烟雾、轻若蝉翼,有一种绘画的韵味美。随着大理的旅游开发,周城的扎染产品成为大理扎染工艺品的重要基地,产品行销全国及日本、东南亚等地。当地巍山县彝族也有此种工艺。②布依族民间印染工艺。又称叠染或捏花,古称“绞缬”。流行黔南独山、荔波、三都、罗甸、平塘等布依族地区。其制作方法用白布作底,根据构思的图案和布局,在白布捏拿、折叠,然后用针线将折叠好的图案固定扎紧,放入蓝靛缸内浸染,反复多次,最后捞出洗净晒干,拆线扯平,即成为一幅蓝底白花的扎染布。图案多为花鸟草木、鱼虫蝴蝶、熊掌凤爪等,朴素大方,明快自然,象征性强,并具有立体感。多用作床单、门帘、围腰、帐檐等。 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形式,即把成段的丝绸或白布或衣裙,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案,结扎花样,结扎起来后,放入蓝靛中浸染,由于结扎部分颜色渗不进去而成为白色斑纹,每朵花的边沿部分,在染液逐渐浸入中,很自然地形成由深到浅的色晕,是一种其他染色方法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别有情趣。其题材广泛,多为禽兽虫鱼,有的是小簇花纹,还有蝴蝶、腊梅、海棠、菊花、古钱和回纹、三角、八角等几何图案。人们喜欢把它做成包被布、围腰、手提包、床单、门帘、被面、台布、坐垫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