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扑灰年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扑灰年画分类:【地域文化】 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流传于高密一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创作时,以柳枝烧炭画灰稿,再扑到纸上,一次灰稿可扑五张正灰稿。然后粉脸、手,敷彩、描金,用笔勾出线条。最后在重点部分涂上明油,创作即完成。扑灰年画大量运用对比色彩,常用黑色、白线、金线、银线勾勒主体部分。色调明快,对比强烈,线条简练豪放,构图巧妙大方。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多取喜庆、吉利之意。主要作品有麒麟送子、孟母教子等。 民间特色年画之一。产于山东省高密。因该年画须先用柳炭条描绘粉稿,然后扑抹在裱好的双层封窗纸上,继而涂彩,故名。扑灰年画形成于明末至清代,逐渐臻于精美。由于扑灰年画是大笔挥洒与精工勾染相结合,因此被人们誉为 “民间写意年画” 。该画多用全开纸,故人们将它称作 “大横披”、“大挂子”、“大四条屏” 。它以人物画为主,常常大胆省略背景,而将人物充满空间,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除人物画以外,也有花卉等吉庆题材。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流派: 一种是为农村百姓喜爱的以色代黑的大红大绿的年画; 一种是受农村文化人欢迎的水墨淡彩年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