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场分类:【中国民俗】 高粱入场,北风渐紧,到了寒露季节,谚云“紧忙慢忙,寒露上场”;“庄稼上场,老少齐忙”。打场先行铺场,分满心和空心两种。满心场形如满月,空心场外圆中空。铺场多在傍晚,场面十分热闹,多数是妇女儿童,大家义务铺场。铺罢席地而坐,或掐箭秆儿,或摔高粱绕儿。前者为穿制盖垫之料,后者用于扎制笤帚炊帚,忙碌之中,已经月上中天。 打场多用骡马,套上三五具串连的碌碡,俗呼石头磙子。再戴笼头,挂蒙眼。笼头一侧拴一长绳,打场人独立场心,一手握绳,一手扬鞭,并无令语,只需手中绳头一松一紧,牲畜便心领神会,绕场圆行。待轧遍,稍停,以杈翻动场面,呼之翻场。再打,如此往复三遍,起场。用一厚重宽长大木板,上安扶手,两侧系绳,两人或一人掌板,几人拉绳推行,聚籽实成堆。 扇车(马魁摄) 在场上进行脱粒,称“打场”。作物在场上碾打前,有需要晾晒者,也有不需要晾晒者,如黍子就要湿打,小麦、稻谷、豆子则要晒干,正所谓“湿打黍子干打谷”。一般将它们从田中运回后,先沿场边将其堆积成能够防雨的堆,称“搭垛”。此时,收割工作还在进行。由于大多场地为数家共用,正如前述,打场一般多依各家入场的先后和劳力的安排进行。打场者,于晴日上午8点左右开始拆垛、摊场,进行晾晒。所用晾晒工具有木杈和铁杈。木杈多用桑木做成,故又称“桑杈”。晾晒时,不仅要将谷物摊匀,还要不断翻、倒,使其彻底干燥后,于中午开始“碾场”。碾场所用石磙又称“碌碡”。碌碡由木框架套一石磙组成。框架上设有挂钩,以便人、畜牵拉。碾场一般三遍,每碾一遍后,都要用杈翻、倒,俗称“翻场”或“翻杈”。三遍后“起场”,或称“聚场”、“起草”。将碾过的秸秆集中“搭垛”,等待复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