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打柴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打柴舞

分类:【地域文化】

打柴舞黎家也叫 “跳柴”,黎话叫 “转涉”或“卡咯”。自古黎家就把“跳柴”作为一种带有祭祀色彩的活动,表示吉祥之意。所以,用什么木柴作为跳木,黎家是经过再三挑选的。一般选用红铃木。它色红、质轻、音响清脆。因为黎家认为红色示吉祥,声响则可传到 “天堂”上去。打柴和跳柴者的姿态是多样化的,打柴者坐着敲打,蹲着敲打,站着来敲打;跳柴的,则有蹲着跳和站着跳的,每次由蹲到站都伴随着一阵阵欢快的喝彩声。过去,一般都是在新谷登场或元宵节的那一天举行。如今跳柴的时间不再固定,跳柴者也不再局限于中年人,而且祭祀气味几乎消失,对木柴的挑选也不那么严格了,竹竿即可替代。

黎语叫“尊策”、 “卡咯”等,意为“跳杵”。后来,根据其跳舞所使用工具的不同, 又称为“跳柴舞”、“打柴舞”、“打竹舞”、“竹竿舞”等。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广大地区。原来,此舞只局限于吉祥意义的祭祀活动,所用的木料,一般是红铃木。因该木色红、质轻、音韵清脆,声响可上传“天堂”。50年代以后,一般在“三月三”、 “沃八”、劳动间歇或农闲时节的晚上举行。进入90年代后,该舞蹈已成为海南省各民族风情村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舞前,在地上平行置放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间隔为2.5米左右,其上横放着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红铃木)作跳竿。舞时,垫架两边各蹲(或跪)着5人,各自双手握住竿子的末端,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敲打垫架和在头顶上张开合击,使之发出响亮、悦耳、富有节奏之声。舞者(单人或双人等)趁各对竿子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窜,左转右躲或下蹲,避过双竿(或双杆)张合击打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婆娑舞蹈的动作。当舞者机警灵巧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竿子(或杆子)挟着脚或头部时,就会引起众人哄堂大笑。参加舞蹈活动者张合击打和敲打垫架时,一般分为5轮由慢而快、由低而高进行。通常用二胡、竹笛、小唢呐、小鼓、铃等伴奏,极其悦耳赏目。

打柴舞黎家也叫“跳柴”,黎话叫“转涉”或“卡咯”。打柴舞是黎族文体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远古时代,黎家的“跳柴”是一种带有祭祀色彩的活动,一般在新谷登场或是元宵节的那天开始举行。不过,不同方言的族群对跳柴舞的时间安排也有所不同,美孚黎选在农历十月,而亻孝黎却喜欢到农历十一月才开始。虽然时间不同,但是活动的程序和内容上基本一致。开始跳柴的那一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他们先杀鸡宰猪,煮新米饭来祭祀祖宗和天地。等饭饱酒酣之后,成年人便身着盛装,来到空旷的山坡上点起篝火,接着他们搬来一条条小方木摆好位置,先由领跳者起跳,然后一群一伙欢跳起来。他们以有节律的“丁冬”声告慰先灵和天地,告诉他们年丰意满好收成,希望来年能有更好的收获。跳柴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便达到高潮。元宵的那天晚上,篝火熊熊,喝彩声、欢笑声荡漾在整个黎寨中,通宵达旦,久久不散。有胆量的善跳者,常常获得大家的欢心,特别是青年男子,更会得到姑娘们的爱慕;而胆怯又不熟练的人,他们的脚踝、腰部、脖子,甚至头、手都有被木柴打着的可能。如果打着人了,跳柴活动就停下来,姑娘们立即用木柴把打到的人抬起来扔到一边,随之群起嬉笑、喧闹。而村寨里的“奥雅”(老人)都往往想通过男女跳木柴的机会,挑选勇敢的小伙子与青年女子,让他们结成幸福的一对。

打柴舞 (李汉仁 摄)

由于“跳柴”带有吉祥之意,所以,用什么木柴来跳,黎家人要经过再三地挑选。黎山上有一种红铃木,木色红、质轻、音响清脆,人们都习惯选择这种木柴来跳。他们认为色红表示吉祥,而且声音响亮,可以传到“天堂”去。另外,打柴和跳柴者的姿态也多种多样,打柴的可坐打、蹲打、站起来打;而跳柴,有蹲跳和站跳,每次由蹲到站都伴随着一阵阵欢乐的喝彩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跳柴已经有了新的演变,不但跳柴的时间不再固定,跳柴者也不再局限于中年人,而且祭祀意义几乎消失;木柴的选择也不那么严格了,甚至也可以用竹竿来代替。每逢节日,青年男女都可以欢聚在一起跳柴,女打柴、男跳舞,或是男女混合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