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酥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酥油分类:【中国民俗】 20世纪50年代,藏北申扎一带的牧民提取酥油仍采用古老的摇晃分离法(夏天用山羊皮口袋,冬天用羊肚子)。只要将奶装进去,不停地来回摇晃滚动,即可将酥油分离出来,然后用手取出酥油。后藏日喀则江孜一带的农牧民和城市居民直到20世纪末,仍用一种叫“雪秀”的冬瓜形陶罐摇晃提取酥油。使用这种工具提取酥油的多为老年妇女,她们年老体弱,将雪秀置放在枕头形的软垫上,其上有一口和一个手柄,使用时,将孙子等招呼在身边玩耍,左手执佛珠,口中念念有词,右手一前一后地轻轻摇晃雪秀。现在牧民已主要使用酥油桶打酥油了。 打酥油时,将烧热后放冷的鲜奶和酸奶各一半倒入木质酥油桶内,不停地用力上下抽压下端嵌有类似活塞的木杆,使水乳在急剧的动荡中分离。两个小时后,酥油分离了,用手把浮在表面的酥油捞出,放入冷水中即可。酥油放入冷水中后,渐渐冷却变硬,然后把酥油中的水分通过挤、捏、攥、拍等办法除去,以防酥油变质,便于保存。 门巴族妇女在打酥油(张鹰摄) 分离出酥油后,剩下的称为“达拉水”。将此水倒入锅中煮沸,会渐渐出现一些豆花样白色块状物和清水,边煮边滗出清水,直到锅中剩下豆渣样白色块状物为止。将这些碎块摊在布或氆氇上晒干即为奶渣,可长期保存食用。也有的牧人将熬到一定程度的达拉水倒入毛口袋里,再把毛口袋吊起来,控尽里面的水,剩下的倒出来晒干即为奶渣。 当地人认为酸奶和鲜奶混合打出的酥油多,单用鲜奶出的酥油少,故多用混合的办法打酥油。通常,七份鲜奶可出一份酥油。一般夏天的奶出酥油多,油是黄的;冬天的奶出油少,油是白的。刚生过牛犊的牦牛奶出油少,第二年的牦牛奶出油多。 此外,在藏北其他地方还有“冷打”和“热打”两种打酥油的方法。 热打。工效高但出油量低。打法是:将三分之一的酸奶和三分之二的鲜奶放入酥油桶中打一会儿,然后倒入锅中加热后再打,只需抽动400余次,即可出酥油。打完酥油后剩下的白汤倒入锅中熬取奶渣。余下的水称之为“俄不生”水,一般倒掉不用,有时用于喂牛马,夏季偶尔也有人用它解渴;再熬后可以用于擦脸或配制墨汁等。热打的出酥油量只有冷打产量的十分之七。 冷打。工效低而出油量高。只有鲜奶,不加酸奶,在酥油桶中抽打千余下,即出酥油。冷打比热打辛苦得多,但出油量比热打高出三成以上。 做奶渣(张鹰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