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托林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托林寺分类:【传统文化】 藏传佛寺。在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建于11世纪初。由原阿里王意希沃创建。意希沃为了弘扬藏传佛教,自行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派仁钦桑波等到迦湿弥罗 (今克什米尔)学法。仿照吐蕃时代古寺桑耶寺形式建造托林寺。仁钦桑波学成回国曾长期住托林寺翻译佛教经典。意希沃是西藏后弘期佛教上路弘法的奠基人。11世纪中叶著名印度僧人阿底峡受请进藏弘扬佛法,曾在托林寺居住。今寺虽受损,但仍保存有西藏早期壁画及古代文物。 位于阿里地区西南的札达县城内。始建于10世纪。当时的西藏正处于割据时期,古格王朝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割据势力之一,佛教在此时也正再度兴起。寺庙拥有属民、土地、牲畜等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左右一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世俗之家,无不企图控制一个寺庙集团作为支柱,以追求新的威望。而寺庙则希望掌握世俗和宗教的双重势力。僧俗联盟的统治下,兴建了大批寺庙。托林寺便是其中之一,由古格王朝第一代王的长子益西沃和大泽师仁青桑波共同创建。阿底峡大师进藏后,便居住在托林寺。古格王朝覆灭后托林寺属黄教格鲁派。托林寺由殿堂、僧居、塔林三部分组成,均为土木结构或土构建筑。由于长年风剥雨蚀,加之人工的破坏,除了两幢殿堂尚存外,其余都成了残垣断壁。殿堂中的迦萨殿可称为西藏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该殿把桑鸢寺一组庞大建筑群所表现的设计思想和内容,组织在一幢建筑之中,设计精巧,构思奇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札达县托林镇。阿里地区最古老的喇嘛教寺院。宋真宗时古格王国僧王意希沃为振兴西藏佛教而建,其建筑形制仿效扎囊县的吐蕃古刹桑鸢寺。藏族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仁钦桑布曾长住该寺译经,亦曾聘印度名僧阿底峡入寺传教。今寺内尚存有当时壁画和部分文物。古格王国的寺庙,在王宫故址还完整保留着五座:主巴拉康、南玛拉康、罗当棍巴、拉康波和拉康玛波。诸寺均有精致壁画、精巧塑像或雄伟的铜像。壁画中除佛教故事外,还有描述民众生活及花草动物的内容,如狩猎、稼穑、游牧、抚育、朝贺、歌舞、杂技等。一套讲述古格王国兴建全过程的连环壁画尤为精彩。 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城。由阿里古格王国僧王益西沃和大译师仁钦桑布于11世纪所建。是阿里地区最古老的寺院。该寺原由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组成。殿堂有迦萨殿、集会殿、白殿、弥勒殿、护法殿、十八罗汉殿等。迦萨殿为最主要建筑,其殿分里外两层,里层正中为一方殿,供有朗姆佛像。四面各一小殿,外层有回廊。门庭供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外层四周有四塔,塔高13米,仅此一殿共有23座佛堂,故有迦萨(多之意)殿之称。整个大殿系仿桑耶寺所建,风格独特。里层的方殿以示须弥王山; 外层的四组佛堂分别代表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四角的四塔代表四大天王。该寺以撰译经文著称西藏,著名译师仁钦桑布、印度僧人阿底峡曾在此居住。寺院为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现已损坏严重,只存两座殿堂、部分壁画和文物。 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西北部的象泉河南岸,是阿里地区的著名寺院。11世纪时由古格王天喇嘛益西沃倡建。以此寺作为后弘期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授徒的场所。北宋景钓三年(1036)益西沃的侄子拉德和绛曲沃,听从身陷葛逻禄的益西沃的指导,以重金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夏人藏弘法。庆历二年(1042),60岁的阿底夏来到托林寺,年届90的高僧仁钦桑布拜他为师学习密法。淳熙九年(1076),在古格王拉德的支持下,托林寺召开了法轮大法会,卫藏、康、安多都有高僧前往参加。这一年是藏历火龙年,藏文史籍中称之为“火龙年法会”,汉籍称为“丙辰法会”。阿底夏的驻锡及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托林寺的规模和形制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的飞行寺为蓝图,所以寺成之后命名为“托林”,取其空中飞翔永不坠落之意。 托林寺 托林寺原有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3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及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10座中小殿,以及堪布私邸、僧舍、经堂、大小佛塔等建筑。寺院中所有建筑都受到程度不同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三大殿之一的朗巴朗则拉康(遍知如来殿)。殿堂以坛城布局,中心方殿象征须弥山,四向的四组小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耸的四小塔代表护法四天王。中心方殿与4座小殿组成中心的小“亚”字形,外圈则由4大殿、14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现塑像虽已全毁,但各殿仍保留不少残像座基和墙壁上的贴塑背光。整组殿堂总体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8.5米,基本保留着吐蕃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些特征,但又有所变化。外围的南、北、西三大殿均有转经复道环绕一周,中心组殿堂和周围殿堂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大的转经复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殿结构形式。 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城。该寺是阿里地区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11世纪, 创建人是阿里古格王国僧王益西沃和大译师仁钦桑布。寺院由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组成。殿堂有迦萨殿、集会殿、白殿、弥勒殿、护法殿、十八罗汉殿等。迦萨殿为主要建筑,分里外两层,里层正中有一方殿,供有朗姆佛像。四面各一小殿,外层有回廊。门庭供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外层四周有四塔,塔高13米。仅此一殿就有23个佛堂,故有迦萨(多)殿之称。整个大殿仿照桑耶寺建筑,风格独特。里层佛殿寓意须弥王山;外层的四组佛堂分别代表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角的四塔代表四大天王。该寺以著译经文著称西藏。著名译师仁钦桑布、印度僧人阿底峡曾在此居住。寺院为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而破损严重,只残存西藏早期壁画多幅和部分古代文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