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扫尘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扫尘节分类:【风俗文化】 据说,扫尘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那也是祈新岁平安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良好习俗,便流传至今而不衰。人们从扫尘节开始一直到除夕,都是忙于操办年货和打扫环境及室内卫生,扫尘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所以,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或叫做“打洋尘”。一般称扫尘节、扫尘日。由于传统习俗的原因,北方以腊月二十三日为过小年,南方则是二十四为小年。小年又与祭灶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国传统的祭灶节,南北方也有一天之差。然而,节日的民俗却是大同小异。 祭灶习俗的出现较扫尘稍晚,它是先秦时的一个重要祭礼活动,是当时我国“五祀”之一。那时,每到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之日的前一天晚上,即二十三日,人们就在锅台边,摆上糖果,黏(年)糕等供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焚香膜拜,送灶王上天汇报一年民家情况。据说灶王到二十三日就准备启程上天向玉帝汇报述职,人们惟恐他说人间的坏话,就用糖瓜、黏糕之类把他的嘴巴黏住,以免引起灾祸。到宋代时,供品还增加了酒,人们想用酒把灶王灌醉灌倒,使他上天告不了状。明、清以来,祭灶习俗更盛。乾隆皇帝最信灶神,“每岁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之夕,祀灶于坤宁宫”,“六十年中无岁不然”。 古书记载的灶王(司命)有名有姓,说他名隗,状如美女。又说姓张名单,其夫人名卿忌,生有六女,皆名察洽,为玉帝打发下凡变为地精灶君的。在他上天时,一旦告凡间的状,罪状轻则减寿百日,重则减寿三百日,所以祭灶君上天谁都不敢怠慢,也不能忘记。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有一位一贫如洗的张秀才,为求功名上京赶考,时值数九寒冬,饥寒交迫,昏倒在一家财主的门洞里。这家有个心地善良的烧火丫环,见此情景就偷偷送来饭食和衣服,把秀才救了过来。秀才深为感激,二人互有爱慕之情,遂海誓山盟暗订终身。不料被主人发觉。秀才走后,主人即对丫环百般虐待与凌辱。好心的丫环不甘其苦,就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一头扎进灶坑里烧死了。次年这天,张秀才得第回来,寻找救命的丫环,当知道她不幸身亡时,悲痛欲绝,也愤然扎进灶坑身亡。这对夫妻的刚烈行为,感动了玉帝,就封他俩为灶王。所以,我国各地对灶王是男是女,称呼不一,有的地方叫灶王爷,有的地方则称为司命妈,就可能与这个传说有关。据说,他们受玉帝重托,年年在厨房监视人间的善恶行为。并把看到的情况分善事和恶事分别装进玉帝赐予的两个罐罐里,以便到时向玉帝申报。“恶贯满盈”一说即由此而来。它说明民间习俗常常是反映着人们的善良愿望和要求的。今天,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祭灶节的习俗已消亡了。但祭灶特有的传统小甜食,如糖冬瓜、松糕、酥饼等,却年年为人民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