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扬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扬雄分类:【传统文化】 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成帝时官给事黄门郎,新莽朝为大夫,校书天禄阁。早年酷好辞赋,所作《甘泉》、《长杨》、《羽猎》等赋是标准铺采?文、体物叙事的大赋;其抒情赋《逐贫》立意新颖,后世失意文人多从中得到共鸣。其散文承贾谊、司马迁余绪,内容充实,语言朴质。晚年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语言,埋头著述。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所著《方言》记录了西汉各地方言,是研究古代语言重要资料;《训纂篇》(仅存清人所辑残文),对文字学有一定贡献。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 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姓氏“扬”,或作“杨”,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年少时好学,博览多识,但他读书“不为(学)章句,训诂通而已”。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为人不慕富贵,不求名于当世。初爱辞赋,尤其服膺司马相如。四十岁余,出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奇其文雅,遂向喜好辞赋的成帝举荐,任侍郎,给事黄门。他历经成帝、哀帝、平帝三朝,但始终不得升迁。王莽篡位后,被封为大夫,校书天禄阁。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后因他人触犯王莽而被株连,在即将被捕时投阁自杀,未死。王莽得知他并不知情,复召为大夫。扬雄一生沉沦下僚,家境贫寒。《汉书?艺文志》著录扬雄有赋12篇,今有《蜀都赋》等9篇较完整。后世把他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晚年,转而研究哲学。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了以玄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的唯心主义宇宙观,但强调认识自然要以事实为依据。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是自然规律,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这些看法对后来的桓谭及王充很有影响,为古代唯物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扬雄在《法言》中还表达了许多有关文学的见解,如主张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要相统一,批判了汉代辞赋丽靡巨衍的形式主义倾向等。扬雄还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记载汉语方言的著作《方言》,又续《苍颉篇》而作《训纂篇》,对我国的文字学有一定贡献。原有集,后佚。明人辑有《扬子雄》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共四卷。传见《汉书?扬雄传》。 汉赋的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 “扬马”。字子云,蜀郡成都 (今属四川) 人。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但不为章句之学。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汉书》 本传说他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颇有贤者风度。他读屈原的 《离骚》,未尝不垂涕,但又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自沉汨罗,于是作 《反离骚》。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以辞赋名家的同乡司马相如,甚至模仿他的作品。后来,他被推荐给汉成帝,汉成帝就让他做了文学侍从。这时,他已四十多岁。扬雄写了 《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作品,其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之意。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他却认为这是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他觉得辞赋即使 “曲终奏雅”,也难免 “劝百讽一”,而辞赋家讨帝王的欢心,颇似俳优之徒,与古代诗人不能相提并论。于是他不再作赋,而去埋头写《太玄》 (仿 《易经》)、《法言》(仿《论语》) 等当世人并不感兴趣的论著,甚至去编 《方言》 一类的字书,以求成名于后世。他淡薄名利,当初与他同列的王莽、刘歆后来都飞黄腾达,他却历成帝、哀帝、平帝三世不徙官。王莽代汉后,许多人都获得封爵,扬雄却依然如故。王莽当初以刘歆、甄丰等人所献 “符命” (伪造的天书) 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汉家天下。即位以后,他想使此事更神秘,便不让下面人再献什么“符命”。但刘歆的儿子刘?不听,又献上 “符命”,王莽将其逮捕审讯,下令凡是有牵连的人,立即加以逮捕,不用奏请。当时,扬雄正在天禄阁 (皇家图书馆) 校书,看见治狱使者来,恐不能自免,便跳楼自杀,未死。王莽听说,觉得奇怪: “扬雄从来不问世事,为何卷到这中间来?” 派人去问,原来刘?曾经向扬雄学作奇字,扬雄本不知他献 “符命” 之事。扬雄被释放出狱,但洛阳人却编了顺口溜来讽刺他: “惟寂寞,自投阁; 爰清静,作符命。”后来,他被王莽召为大夫,并因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 《剧秦美新》而为后代正统士大夫所诟病。扬雄的学术著作 《太玄》 和 《法言》,当时并不被人理解,刘歆甚至开玩笑说: “你的书,谁读得懂?恐怕后人只有拿来盖酱坛子。” 只有桓谭以为绝伦,断定必传于后世。 西汉末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西汉成帝时任黄门给事郎。王莽当政后任大夫之职,校书天禄阁。受甄封、刘?之狱牵连,被迫投阁自杀,未死。晚年隐居乡里,沉沦无闻而终。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以著作显名于世。早年爱好文学,后来鄙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之事,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仿照《周易》作《太玄》,仿照《论语》作《法言》。他推崇孔子,在儒学基础上吸取老子“道德”之言,摒弃其“绝灭礼学”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今文经学和谶纬进行了批判。扬雄思想体系的根本范畴是取自《老子》的玄。认为玄兼综天道、地道、人道,“不见”、“不形”而有无比巨大的作用。玄凭借和陶冶“虚无”而生成天道,贯通神明而生出万物的度数,宰制古今而分化出万物的种类,张设交杂阴阳而生出气,然后通过阴阳二气的变化产生天地万物。玄统辖宇宙间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事物的功能,决定着万物的终始存亡和章显衰微。人类只能顺从它而不能违逆它。玄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他没有明确说明。依据自己对“大易之损益”、“老氏之倚伏”(《太玄赋》,见《古文苑》)的理解,通过《太玄》阐述了自己的发展观。认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阳极阴萌,阴极阳萌,极寒生热,极热生寒。把一年四时,从十一月开始到下年十月为止,分为九个阶段:“中天”、“羡天”、“从天”、“更天”、“猜天”、“廓天”、“减天”、“沈天”、“成天”。描述事物在九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说:“诚有内者存乎‘中’,宣而出者存乎‘羡’,云行雨施存乎‘从’,变节易度存乎‘更’,珍光谆全存乎‘猜’,虚中弘外存乎‘廓’,削退消部存乎‘减’,降坠幽藏存乎‘沈’,考终性命存乎‘成’。”(《太玄图》)造成不同阶段变化的是“阴阳盛衰”。“中天”(十一月)阳气始生,万物开始孕育(“诚有内者”),“廓天”(四、五月间)阳气极盛,阴气开始发生,万物形体发展到极点而内部已经枯竭(“虚中弘外”),“沈天”(十月)、阴气极盛,万物便凋落收藏(“降坠幽藏”)。人事规律也是通过一系列阶段走向反面。人事发展的九个阶段是:“思心”、“反复”、“成意”、“条畅”、“著明”、“极大”、“败损”、“剥落”、“殄绝”。前三个阶段,人通过起念、考虑而确立一定的意志。中间三个阶段见诸行事而取得成功,这是“福”。后三个阶段则向相反方向转化,由“败损”而至“剥落”、“殄灭”,这是“祸”。故其言曰:“自一至三者,贫贱而心劳;四至六者,富贵而尊高;七至九者,离咎而犯?。”“息与消缄,贵与贱交。福至而祸逝,祸至而福逃。幽潜道卑,亢极道高。”(《太玄图》)认为发展是因循与变革的结合,“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太玄?玄莹》)。有因循而无变革,事物不能发展;有变革而无因循,事物不能发生,“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同上)。变革要合乎“时”,因循要合乎“理”,“革之非时,物失其基;因之非理,物丧其纪”(同上)。他提出“人性也善恶混”(《法言?修身》)的观点,认为人性包括视、听、言、貌、思五方面,每个人在每一方面都有“正”有“邪”,即有善的方面又有恶的方面。人的善与恶不取决于先天之性,而取决于后天“修”、“学”。“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学则正,不学则邪”(《法言?学行》)。“修”、“学”态度应虚心而单纯,“不奸奸”、“不诈诈”。“修”、“学”的内容和标准为“孔子之道”,“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法言?吾子》),其人存就“则人”,其人亡就“则书”。他反对宗教神学和谶纬迷信、神仙方术。认为“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法言?重黎》)针对天命神学指出:“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何故焉!”(同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成败与天命无关。“邹衍迂而不信”(《法言?五百》)、“黄帝终始”(注: 即五德终始)不过是奸诈的人假托黄帝以售其伪。针对神仙方术指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追求长生不死是没有根据的幻想。认为“以人占天”(发挥人的作用以认识天道)是圣人,“以天占人”(以天道附会人事)是史巫。(《法言?五百》)强调教化,反对重刑,认为“民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觌德则纯,觌刑则乱”。其学说取老子之道德、孔子之仁义、《周易》之象数,开魏晋玄学的先河。扬雄敢于模仿《周易》、《论语》作《太玄》、《法言》,是对今文经学和谶纬迷信神化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挑战,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当时诸儒讥笑他非圣人而作经,犹春秋时期吴楚之君?号称王,甚至认为他犯了“诛绝”之罪。但其思想对后代发生了很大影响。桓谭推崇他是汉兴以来未有过的人才,王充称其“卓尔蹈孔子之迹,鸣茂参贰圣之才”(《论衡》),张衡称他为先哲。唐代韩愈将其与荀子并列,宋代理学先驱孙复赞扬他“始终仁义不叛不杂”(《睢阳集》),司马光更说:“扬子直大儒者也,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扬子而谁也! 孟与荀殆不足拟,况其余乎?”(《谈玄》)又著早年的文学作品《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刻意仿效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苑囿、田猎的盛大隆重场面,兼寓讽谏之意。构思宏伟,用辞华丽。后来写的《解嘲》、《逐贫赋》、《酒箴》,自述情怀,更有特色。《解嘲》中写道:“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且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对当时朝廷中权势倾轧、趋炎附势的状况作了有力揭露。又说:“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挽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对于官僚不学无术、奇才异士不能见容的状况强烈不满,表示自己不愿与流俗合污、潜心著述的志向。《逐贫赋》写自己与“贫”的对话,质问“贫”何以总不离开自己,发泄他在贫困中生活的牢骚,构思新颖,笔调诙谐,蕴含着深沉的不满情绪。《酒箴》借咏物抒发不平,说水瓶质朴有用反易招损害,酒瓶昏昏沉沉却“常为国器”,表现出自己的愤怨。他的散文作品,继承了先秦诸子语约意丰的优点,受到韩愈、柳宗元推崇,对唐代古文运动发生过积极影响。此外著有方言一书,分析西汉各地区方言的特点;续《苍颉篇》编成《训纂篇》,为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提供了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