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扭秧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扭秧歌分类:【传统文化】 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娱乐形式。因地区不同,可分为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晋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各种秧歌各具风格,但一般为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边跳边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 东北民间传统文娱习俗。东北各地有过年节扭秧歌的传统,年景好时,或村人自愿或政府操办,备以多种服装和鼓乐家什,是时,由多人充当角色,载歌载舞,观者同乐。解放后,为庆祝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民间扭秧歌风气更盛,其规模亦越来越大,不仅男人扭,妇女也参加,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别村互相“拜年”,正月初五至十五还到乡里、镇里去扭,城市里也有所兴盛。近年,“东北大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并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好评。 黑龙江正月十五闹元宵,令人最欢快的是扭大秧歌、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跑驴、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蹦高桌、踩高跷、踩地寸子,真是热闹非凡。 更有趣的是灯官和撅官,灯节秧歌都由他们管理。旧俗官府大年三十封印,不理政,到正月十六日启印,所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由灯官管灯。灯官、撅官,都是由花子头(乞丐头)担任,灯官坐轿,撅官骑撅棍,也穿补服,戴达帽,脸上画两撇黑胡,挺胸凹肚,样子滑稽可笑。身旁有灯官娘子,灯官娘子男扮女装,搽脂抹粉,形象娇艳。有仪仗,由两个差役鸣锣开道,有两个役夫手举狼牙旗,有两个衙差双手举“肃静”、“回避”四方灯,身后有四个贴身保镖,手执板棍、锁链,样子凶恶。他们在喇叭、锣鼓、秧歌的表演中缓缓行进。 灯官样子滑稽可笑,在秧歌队伍中逗人发笑。但在这三天中,他们有维持治安、罚款罚蜡的特权,灯官行进一段,便打场子,他怪声怪调朗诵: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彩灯。 哪家不把彩灯挂,本官罚他不留情! 商家最怕灯官,如果灯官站在他的商铺前说:“眼前商家灯不明,乌漆墨黑看不清,本官罚你十包蜡,少拿一根也不行!”商家马上就会有人抱几十根蜡,一定多给,让灯官满意才行。如果商家回应慢了,灯官就加罚。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如有人轻薄,有伤风化,灯官便一拍惊堂木,令人抓来,轻者训斥,重者打板子,如不服就加重惩罚。 在这三天中,罚款物所得,除了给扮灯官娘子、诸般差役人等工钱外,所余的归灯官所有。过了灯节灯官脱下补服,仍是叫花子。 满族秧歌 (宋德胤 摄) 黑龙江的秧歌是边舞边唱的,唱秧歌调多是即兴的,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便唱什么。这些秧歌调是伴着锣鼓点唱的,有时是众人相和,领唱者都是民间有名的秧歌高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