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feminist film criticism当代西方电影理论流派之一。是后结构主义之后的重要电影理论,是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电影符号学和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深化、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社会学阶段、精神分析阶段与文化分析阶段;包括三种政治立场: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与激进主义的。它们对“女性在电影本文中究竟是什么”提出了以下思考:1.女性是类型化的,2.女性是符号,3.女性是匮乏,4.女性是一种社会建构。第一阶段的重要论著有克莱尔·约翰逊的《女性电影作为反电影》,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充满性偏见的意识形态,及美国影片中的女性的神话原型与类型。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也是女权电影研究的划时代著作,是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玛丽·安·托尼的《欲望生欲望》,它们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为框架,指出女性在电影本文中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根据男人的欲望给定的。第三阶段以特雷莎·德·罗拉蒂斯的《阿丽丝不:女权主义、符号学、电影》为经典之作。此书站在女权主义立场,对男性大师的经典论著进行了研读与解构,从而为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建立了巩固的学术地位。评论界认为,第三阶段女权主义造成了当代电影理论的历史转折,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时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