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扭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扭达

分类:【传统文化】

青海互助土族妇女的头饰。旧时土族妇女的头饰非常复杂,佩戴名称有许多种,“吐浑扭达”,形似圆饼;“适格扭达”,形似簸箕;“那仁扭达”,形似三枝箭;等等。据说“吐浑扭达”是最古老、最高贵的一种,这种称呼似乎与吐谷浑有关。互助土官村的姑娘嫁到别处,仍带自己村庄的扭达,但其他村庄的姑娘嫁到土官村,则必须佩载“吐浑扭达”。“扭达”在土族妇女中非常普遍,但1938年以后,由于军阀马步芳强行改变土族服饰,这种头饰基本失传。以后,土族妇女常把头发梳成末梢相联的两根辫子,垂在背后,戴有丝棉毡帽或礼帽。

土语音译,意为“头饰”。土族已婚妇女的传统头饰。主要流行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式样各地不一,比较典型的有八九种。“吐浑扭达”形似干粮(圆饼),因此也称“干粮头”,是土族最古老、最尊贵的头饰;“适格扭达”形似一个大簸箕,因此也称“簸箕头”;“那仁扭达”最明显的特征是脑后面向前竖起一根铜制的三叉剑,因此也称“三叉头”;“加斯扭达”特点是顶部有一竖起的犁铧尖状饰物,因而又称“铧尖头”。此外还有“加木扭达”、“雪古朗扭达”、“索布斗扭达”等。本世纪30年代末以后,佩戴者日益减少,大部分妇女常把头发梳成两条长辫垂于背后,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

土族语音译,意为“头饰”。土族妇女的头部装饰。分“吐浑扭达”(亦称干粮头,形似圆饼)、“捺仁扭达”(亦称三叉头, 形似三支箭)、“适格扭达”(亦称簸箕头,似簸箕)、“加斯扭达”(分铧尖头和马鞍撬两种)、“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等七、八种。其中以“吐浑扭达”古老,视为贵。史载吐谷浑妇女“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冠”,“皆贯珠束发,以多为贵”。后人多依此认为,今土族妇女保持了吐谷浑妇女头饰。

青海互助县土族对土族妇女头饰的统称。土族妇女的头饰种类和样式繁多,仅互助土族的“扭达”就有: “托欢扭达” (因形似圆饼也叫干粮头);“那仁扭达” (形似三枝箭,亦称三叉头); “加斯扭达”(形似铧尖,又叫铧尖头或马鞍鞒);“适格扭达”(形似簸箕,也叫簸箕头)等近十种。“扭达”一般用铜、银、铁等金属片做成。但“适格扭达”则是用当地一种柔软而有弹性的茜芨草做成内型,再用硬纸和粗布粘糊而成。其正面及边缘用金银箔纸、五色彩布条、云母片、红黄丝穗、钢针等物加以装饰。本世纪初,土族妇女的头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土族已婚妇女一般都戴织锦镶边“拉金锁”毡帽,未婚者则盖红、绿色头巾,很少戴帽子。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妇女,脑后绾起高高的发髻,上盖头巾,戴镶有珊瑚、宝石的银首饰,额前吊小丝穗,戴银制大耳坠和有穗的耳坠。当地称这种头饰为“凤凰头”。大通县土族妇女则戴帽沿镶黑边的“鹰嘴啄食”的毡帽,两条发辫各套镶有绣花、盘线图案的辫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0:10:04